百学吧>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辨脉法第一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辨脉法第一·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言□严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革□更。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革□更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经。言再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筋络。故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阖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绝。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主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痞。是未至于衰。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駃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动。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者不可不知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经曰。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人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濈然汗出而解者。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矣。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此非也。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革□更。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革□更。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胃虚脾热。津液乾少。大便必革□更。针经曰。脾病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磨消水谷。今邪气独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也。趺阳之脉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浮为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数如法。邪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于里。但郁于荣卫之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微则恶寒。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故曰阴弱则发热。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不足。故知亡血。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革□更。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革□更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为别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脏属阴。为邪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不可谓脉浮大。便与发汗。病源曰。热毒气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速下之。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革□更。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虽心下革□更。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溲。小便也。勿为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革□更也。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革□更。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而热愈。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必便难也。革□更家当下。设脉迟。则未可攻。以迟为不足。即里气未实故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病有不可治者。为邪气胜于正气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又曰。大则病进。脉浮而洪者。邪气胜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气脱也。四时以胃气为本。水浆不下者。胃气尽也。一身以荣卫为充。形体不仁者。荣卫绝也。不仁为痛痒俱不知也。针经曰。荣卫不行。故为不仁。争则乱。安则静。乍静乍乱者。正与邪争。正负邪胜也。正气已脱。胃气又尽。荣卫俱绝。邪气独胜。故曰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肺主气。心主血。气为阳。血为阴。阳反独留者。则为身体大热。是血先绝。而气独在也。形体如烟熏者。为身无精华。是血绝不荣于身也。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发于所胜之分也。执□水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脾主口唇。绝则精华去。故环口黧黑。柔为阴。柔汗。冷汗也。脾胃为津液之本。阳气之宗。柔汗发黄者。脾绝而阳脱。真色见也。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肾司开阖。禁固便溺。溲便遗失者。肾绝不能约制也。肾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内经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针经曰。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肾绝。则骨之精不荣于瞳子。而瞳子不转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曰阴气后竭。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曰阳气后竭。针经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此之谓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必□□□(□□吉)□。

经云。脉浮大。应发汗。若反下之。为大逆。浮大之脉。邪在表也。当发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气。邪气得以深入。故为大逆。浮则无血者。下后亡血也。大则为寒者。邪气独在也。寒邪因里虚而入。寒气相搏。乃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令水寒胜热而作大汗。里先虚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气涩滞。故令□□□(□□吉)□也。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吉)□。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阳脉浮为□□□(□□吉)□。脉滑为哕。皆医之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发汗攻阳。亡津液而阳气不足者。谓之守空。经曰。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阴不为阳守。邪气因得而入之。内搏阴血。阴失所守。血乃妄行。未知从何道而出。若脉浮。鼻燥者。知血必从鼻中出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浮数之脉。主邪在经。当发热而洒淅恶寒。病人一身尽痛。不欲饮食者。伤寒也。若虽发热恶寒。而痛偏著一处。饮食如常者。即非伤寒。是邪气郁结于经络之间。血气壅遏不通。欲血聚而成痈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面热赤者。邪气外浮于表也。脉迟战惕者。本气不足也。六七日为邪传经尽。当汗出而解之时。若当汗不汗。反发热者。为里虚。津液不多。不能作汗。既不汗。邪无从出。是以差迟。发热为邪气。浮于皮肤。必作身痒也。经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故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拂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浮为阳。沉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上焦者。太阳也。下焦者。少阴也。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气中于太阳之经也。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也。因表气微虚。邪入而客之。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遇邪。内为惧栗。致气微急矣。内经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则下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干中焦。由是三焦溷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相溷乱。则内外之气。俱不得通。膻中为阳气之海。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怫郁于上焦而为热。与脏相熏。口烂食龂。内经曰。膈热不便。上为口麋。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溷乱。则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脾。坤也。坤助胃气磨消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金匮要略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卫气者。阳气也。荣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阳气先通而热气得行也。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则能出。以小便赤黄。知卫气前通也。热气与胃气相搏而行。出入脏腑。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气前通也。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拥。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血。滋养五脏。致五脏俱虚而五液注下。针经曰。五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阖。合也。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乾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则解。口中气出。唇口乾燥者。阳气渐复。正气方温也。虽尔。然而阴未尽散。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知阴独在也。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到七日已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为阴气已绝。阳气得复。是为欲解。若过七日不解。到八日已上。反发大热者。为阴极变热。邪气胜正。故云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发于下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腹内痛者。下焦寒气胜。是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则入安。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为吐利后。脾胃大虚。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气强。则能输散水饮之气。若脾胃气虚。则水饮内停也。所谓晚发者。后来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则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烦。热也。传经之时。病人身大烦。口噤不能言。内作躁扰。则阴阳争胜。若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胜。邪。气微。阳气复。寒气散。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经曰。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邪胜也。其病为进。目黄。大烦。而脉和者。为正气已和。故云欲解。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内经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风则伤卫。数则无血。浮数之脉。风邪并于卫。卫胜。则荣虚也。卫为阳。风搏于卫。所以为热。荣为阴。荣气虚。所以为寒。风并于卫者。发热恶寒之证具矣。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浮为邪气并于卫。而卫气胜。滑为邪气并于荣。而荣气实。邪气胜。实拥于荣卫。则荣卫行速。故脉数疾。一息六至曰数。平人脉一息四至。卫气行六寸。今一息六至。则卫气行九寸。计过平人之半。是脉数疾。知卫气失其常度也。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而当解。若不解者。精气脱也。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千金方云。以喘嗽为咳逆。上气者。肺病散者心脉。是心火刑于肺金也。内经曰。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以形见其损伤故也。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予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衡铨者。称也。可以称量轻重。内经曰。春应中规。夏应中衡。秋应中矩。冬应中权。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与脉。相随上下。应四时不失其常度。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肾。北方水。王于冬。而脉沉。心。南方火。王于夏。而脉洪。肺。西方金。王于秋。而脉浮。肝。东方木。王于春。而脉弦。此为经常。铢分之不差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人身之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度周于身。则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也。脉经之行。终而复始。若循环之无端也。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脉之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寸口。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身。复还至于寸口。寸口为脉之经始。故以诊视虚实焉。经曰。虚实死生之要。皆见于寸口之中。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风伤阳。故脉浮虚。寒伤阴。故脉牢坚。蓄积于内者。谓之水蓄。故脉沉潜。支散于外者。谓之支饮。故脉急弦。动则阴阳相搏。相搏则痛生焉。数为阳。邪气胜。阳胜。则热烦焉。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脉与病不相应者。必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腑入脏。随其所含而治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内。疾为有余。有余则实。迟为不足。不足则虚。来疾去迟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曰内虚外实。来迟去疾者。阳不足而阴有余。故曰内实外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当卧不安。而脉浮数。今病人自卧而脉沉迟者。表邪缓也。是有里脉而无表证。则知表邪当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诊其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者相参而得之。可为十全之医。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三神且明矣。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之谓欤。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

言迟者。风也。

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则头为之战摇。

行迟者。表强也。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伏气已发。当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知邪在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寒气客之。必发咽痛。肾司开阖。少阴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治。下焦不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针经曰。血夺者。色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乾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乾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脏气。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小见。为脾虚。肾气所乘。脉再举头者。脾为肾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或减损。为肾气亦衰。脾复胜之。鬼贼相刑。故云难治。是脾胜不应时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纵横与恣纵恣横之义通。水为金子。火为木子。子行乘母。其气逆也。母行乘子。其气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弦。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伤害正气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长。故曰弦。是肝之平脉。肝病得此脉者。为肝气已和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者。为如弦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脏之脉。内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王于夏。夏则阳外胜。气血淖溢。故其脉来洪大而长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脉来盛去衰为平。来微去大。是反本脉。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微为正气。大为邪气。来以候表。来微则知表和。去以候里。去大则知里病。内经曰。心脉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今复还于表。故名曰覆。不云去而止云来者。是知在表。脉经曰。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汗者心之液。上微为浮之而微。头小为前小。则表中气虚。故主汗出。下微沉之而微。本大为后大。沉则在里。大则病进。内经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闭小肠使正气不通。故不得尿。名曰关格。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今关格正气不通。加之头有汗者。则阳气不得下通而上脱也。其无汗者。虽作关格。然阳气未衰。而犹可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是肺脉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轻虚浮曰毛。肺之平脉也。缓迟者。脾之脉。脾为肺之母。以子母相生。故云皆愈。数者。心之脉。火克金。为鬼贼相刑。故剧。肺主皮毛。数则为热。热客皮肤。留而不去。则为痈疡。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当春时。反见秋脉。为金气乘木。肺来克肝。夺王脉而见。至秋肺王。肝脉则绝。故知至秋死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肥人肌肤厚。故脉当沉。瘦人肌肤薄。故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必有邪气相干。使脉反常。故当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寸脉下不至关者。为阳绝不能下应于尺也。尺脉上不至关者。为阴绝不能上应于寸也。内经曰。阴阳离缺。精气乃绝。此阴阳偏故皆决死。期以月节克之者。谓如阳绝死于春夏。阴绝死于秋冬。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卒然气脱。则眩运偃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则根本内固。形虽且羸。止内虚尔。谷神者。谷气也。谷气既足。自然安矣。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脉来大而盛。聚而沉。谓之翕奄沉。正如转珠之状也。沉为脏气。故曰纯阴。翕为腑气。故曰正阳。滑者。阴阳气不为偏胜也。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者。当阳部见阴脉。则阴偏胜而阳不足也。阳明胃脉。胃中阴多。故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者。当阴部见阳脉。则阳偏胜而阴不足也。以阳凑阴分。故曰阴实。股与阴。少阴之部也。今阳热凑阴。必熏发津液。泄达于外。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金匮要略曰。寒令脉急。经曰。诸紧为寒。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

高者。暴狂而肥。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卫为阳气。卫盛而暴狂者。阴不胜阳也。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盛为肥者。气盛于外也。

荣气盛。名曰章。

章者。暴泽而光。荣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荣盛。故身暴光泽也。

高章相搏。名曰纲。

纲者。身筋急脉直。荣卫俱盛。则筋络满急。

卫气弱。名曰惵。

惵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迫怯也。

荣气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

惵卑相搏。名曰损。

损者。五脏六腑之虚惙也。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惙也。

卫气和。名曰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荣气相谐。则荣病。内经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不收。由荣血病。不能灌养故也。

荣气和。名曰迟。

迟者。身体重。但欲眠也。荣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眠。欲眠者。卫病而气不敷布也。

迟缓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荣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于外。荣卫不相和谐。相搏而为病。腰中直者。卫不利于外也。腹内痛者。荣不和于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荣卫不营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革□更。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紧硬矣。阴阳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一强而相搏击。故令痛也。一强一弱相搏。则不能作痛。此脾胃两各强实相击。脏腑自伤而痛也。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疮。岂非自贻其害乎。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轸。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乾疮而腥臭。内经曰。脉风成为疠。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则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卫为阳。荣为阴。弱者卫气微。阳气不足也。迟者荣中寒。经中客邪也。荣客寒邪搏而发热也。阳气内微。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当微小。反紧者。邪胜也。故云难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弱者。阳气不足。阳能消谷。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谷食。缓者。胃气有余。则胃中有未消谷物也。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曰。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则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之气因而下泄也。若少阴脉不出。则虚寒之气至于下焦。结于少阴。而聚于阴器。不得发泄。使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依仰。身体为之顽痹而不仁。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荣为血。血不足。则烦疼。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数欠。三焦因荣卫不足。无所依仰。其气不能归其部。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传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食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故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荣为血。面色青者。荣血衰也。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荣为阴。卫为阳。荣为根。卫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内衰。致生寒栗。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身体瘦而不肥者。卫气衰也。肌肉甲错而不泽者。荣气伤也。宗气者。三焦归气也。四属者。皮、肉、脂、髓也。荣卫衰伤。则宗气亦微。四属失所滋养。致断绝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痚。痚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痚。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痚。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痚。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令卫痚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外则不能固密皮肤。而气为之痚。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也。卫气痚。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气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革□更。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磨消。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革□更者。荣血不濡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正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队。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太甚。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肢不仁。阳气为厥气所拥。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厥气上行。脉满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厥气退。则苏复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气乘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厥也。郁冒为昏冒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者。五脏六腑共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夫人迎。左手关前一分是也。肝胆之位。脉紧盛。伤于寒。在结喉旁一寸半。动脉应手是穴。

夫气口。右手关前一分是也。脾胃之位。脉紧盛。伤于食。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太阴也。兼属脾。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夫太溪。在足内踝骨上动脉陷中。伤寒何以须诊太溪脉耶。太溪穴。是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病人有命脉即活。无即死。仲景云。少阴病。手足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太溪壮。故伤寒必诊太溪。以察其肾之盛衰也。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说谓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也。故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十四难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人之有尺如树之有根。枝叶将枯槁。根本当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夫冲阳。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耶。答曰。冲阳穴。是足阳明胃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荣。荣。血也。浊者为卫。卫。气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循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土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胃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故伤寒必诊冲阳。以察其胃气之有无也。

夫结、促、代脉。脉有结。有促。有代。结者阴也。阴盛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促者阳也。阳盛则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忧思所成。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非死脉也。唯代脉真死矣。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者。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夫又据脉论云。伤寒治法。据脉为要。问证次之。证如此。脉亦如此。条例径行。若证热而脉迟。证寒而脉数。切不可惑于仓卒。须是略去外证。专以脉为主。领会斟酌而调理之。庶无差误。虽然。偏阳之脉又何耶。曰。人禀阴阳二气。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往来流通而无间断者也。一或偏胜而病生焉。盖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偏阴则六脉虚濡。按之无力。颇有细涩之状。病生沉寒。法当温散。人所易知。若夫病躯内外有热。其脉不数不洪。但指下急涩而小紧。如枝条刮刮之状。此则为阳胜阴。当用寒凉之剂。以解阳热愆状之邪。以行血热凝结之毒。不可错认。以为脉小脾虚。误以温药益其疾也。纵或呕逆。亦是热邪乘虚。热气闭隔。断不可以温脾之剂投之。否则堕厝火积薪之辙矣。凡病皆当审斯。

夫外有脉。内无脉。为外实内虚。外无脉。内有脉。为内实外虚。虚实之义。随其脉之有无者言之。人所共知也。若夫伤寒书所谓阴阳虚盛。则精微之义。不无辨析于其间。四十八难曰。病之虚实。出者为虚。入者为实。盖外有脉者。表之真阳气虚。故阴邪以盛。出而乘阳。是以脉浮于外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阳脉盛也。内有脉者。里之真阴气虚。故阳邪以盛。入而乘阴。是以脉实于内。其病在里。法当下之。当其阳热入里。脉实于内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阴脉盛也。是说非古人之立意也。盖使人知如此之为阴盛。则抑阴而助阳。如彼之为阳盛。则抑阳而助阴。阴盛而邪出于外者。发表之药。当性温以助阳。如桂枝汤之类是也。阳盛而邪入于内者。攻里之药。当性寒以抑阳。如承气汤之类是也。或曰。阴出而乘于外。是阳之不足也。发汗则亡阳。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阴邪搏于外。不汗之则邪何由去。桂枝之性温。温之乃所以助阳。阳有所助而长。则阴邪之所由以消。甘辛发散为阳者。此也。张氏所谓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者。正恐阴盛出外。而误以承气下之。外得寒以助邪。内攻虚而损正。安得而不亡。或者又曰。阳入而乘于内。是阴之不足也。阴受病。则当有以温养。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阳邪入于内。不下之则邪何从出。承气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阳。阳有所抑而微。则真阴之所由以长。酸苦涌泄为阴者。此也。张氏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正恐阳盛入内。而误以桂枝汗之。内得热以助邪。外撤虚而损正。又安得而不毙。观古人发表之药多温。攻里之药多寒。则知阴阳虚盛之意微。非止为汗下设。正所以为用药寒温设也。可不明辨哉。

伤寒治法。内则审脉。外则审证。大要辨表里虚实为先。病在表。有表虚。有表实。病在里。有里实。有里虚。又有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毫厘之分。贵于早辨。表虚者。脉浮而缓。自汗恶风。用桂枝汤以解肌。表实者。脉浮而紧。无汗恶寒。用麻黄汤以发汗。里实者。脉伏而牢。心腹痛结。或大便坚。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以下之。里虚者。脉沉而弱。自利膈冷。理中汤。四逆汤以温之。至若表里俱虚。则举按脉虚。如急救表里之类。下利身疼。先与四逆汤。清便自调。后与桂枝汤是也。表里俱实。则举按脉实。如表里俱见之类。脉浮尿赤。与五苓散。误下腹痛。桂枝大黄汤是也。大抵出入传变。各有处所。浅深轻重。时刻异同。精对无差。立当见效矣。

夫太阳属膀胱。非发汗不能愈。必用桂枝、麻黄。以助阳却邪。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黄、芒硝。以疏利阳热。少阳属胆。无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热。黄芩佐之。太阴脾土。性恶寒湿。非乾姜、白术。不能温燥。少阴肾水。性恶寒燥。非附子不能以温。厥阴肝木。藏血荣筋。非芍药、甘草。不能滋养。此用药经常之道也。然三阳。汗下和解。人皆知之。至若太阴温燥不行。则亦当温利。如桂枝加大黄之类。是太阴自阳明而出也。少阴虽用附子。亦有麻黄、细辛之证。是少阴自太阳而出也。厥阴类例。其间有用桂枝者。是厥阴自少阳而出也。其或太阳少阳二经郁闭。则三阴皆自阳明出焉。故三阴皆有下证。如太阴腹满时痛。为有积。少阴咽乾口燥。为肾汁乾。厥阴烦满耳聋。舌卷囊缩。为毒气入脏。皆当下之。知乎此。则伤寒用药之法。随变随应而不穷矣。虽然。伤寒七日。传遍六经。此约法也。或首尾只在一经。或间传一二经而止。又不可拘。但据脉与外证验之。是为活法。

发热憎寒体痛时。脉浮解表定无疑。不憎寒却频憎热。多汗咽乾里下之。

夫三阳外证。腰脊头疼热恶寒。目疼汗热鼻中乾。耳聋口苦时乾呕。胸胁肋疼寒热干。

太阳证。腰脊强。头项痛。发热恶寒。若伤风。则鼻塞恶风。阳明证。目疼身热。鼻乾。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自出。不得卧。内实。大便难。少阳证。耳聋。胸胁痛。或口苦咽乾。目眩。或往来寒热而呕。阳病。体轻脉轻。外证。壮热烦渴。大小便秘。头面有汗。昏愦气粗。扬手掷足。

夫三阴外证。肠满肢温利不烦。舌乾燥渴或憎寒。唇青舌卷多烦满。筋急囊间缩又挛。

太阴证。腹满或痛。手足温。自利不渴。喉下乾。少阴证。口燥舌乾而渴。或口中和。皆恶寒。常默默欲寐。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又有咽痛二证。厥阴证。唇青舌卷。烦满。筋急囊缩。或消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阴病。体重脉重。外证。厥冷唇青。腹满不渴。大小便自利。惺惺而静。引衣自盖。足挛而卧。三阴病。无身热。无头痛。其或渴者。阴极发躁也。阴证。唇青舌黑。或白胎。或卷强者。用生姜频擦唇口。续又易之。姜能回阳。生胃解毒。温血散气。擦之后。阴消阳长。黑转而红。最为良法。

夫汗下温正法。太阳伤风。自汗恶风。桂枝汤。伤寒。无汗恶寒。麻黄汤。风寒俱盛。则以桂枝麻黄汤兼用。自汗。小便数者。勿用桂枝。可乾姜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汤。麻黄汤。夏月用之。须加黄芩。阳明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大便难。用小承气。大柴胡。汗多者。胃汁乾。急下。大承气。无汗恶寒。升麻汤。有汗脉迟微。恶寒。为表未解。桂枝汤。无汗脉浮。发喘。麻黄汤。少阳并属小柴胡汤辈。冬月用之。须加官桂。太阴自利不渴。为脏寒。理中汤。四逆汤。阴证。手足必微厥。若手足温。便是太阴。胸膈胀满。理中汤。腹满。脉浮。桂枝汤。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少阴脉沉。口不乾。舌不燥。及背恶寒者。并用四逆汤。小便白者。亦用四逆。始得病。脉沉。反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口燥咽乾而渴。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厥阴脉微浮。为欲愈。不浮未愈。小建中汤。脉浮缓。如疟状者。囊不缩者。亦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脉沉短者。囊必缩。为毒气入脏。可用承气汤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汤。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则乾姜甘草汤。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六经惟少阴难治。大要以口燥而渴。别其热。脉沉而迟。别其寒。然亦有表里无热。但烦愦。默默不欲见光明。其脉沉细。或时腹痛。此可四顺汤。增加乾姜。对之增损。理中丸亦可矣。凡阴证。白通汤。四逆汤。通脉汤条例。未敢遽用者。且以理中汤。甘草乾姜汤代之。虽然。阴寒亦有毒。乃病气也。滞须行之。养正丹。金液丹。半硫丸。皆可疏利。又为要药。

夫三部之位。左右手。去鱼际一寸。名曰寸口。去尺泽一尺。名曰尺部。两境之间。名曰关。位六分。阳部出三分。阴部入三分。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为阴阳之关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阳得寸内九分。取阳奇之数。阴得尺一寸。取阴偶之数。是名寸关尺也。寸上一分。为鱼际。关下一分。为神门。左关为人迎。右关为气口。三阳从地长。故男子尺脉常沉。三阴从天生。故女子尺脉常浮。男子阳多而阴少。其脉在关上。故寸盛尺弱。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故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久泻。女子不可久吐。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所谓反也。

今人以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谓之反。非也。男子阳有余。脉在上。尺脉必弱。女子阴有余。脉在下。寸脉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以右尺为命门。女子以左尺为命门。谓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阴以生。先生右肾。女子得阳以长。先生左肾。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谓反者。只是男子尺脉当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应盛。今反弱。谓之反耳。

圣人以察阴阳。以决生死。虽经络流注。如环无端。岂能逃于三部者哉。

夫诊候之法。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口也。后指尺部。若人臂长。乃痚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诊寸口。

男先左手。女先右手。

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

医家责肥人脉浮。为肌肉厚实。重取乃得。若举手而得。则其浮也甚矣。责瘦人脉沉。为皮脉相附而易见。若按之始应。则其沉也亦甚矣。

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下指。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脉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属部分。四时相应者。为平和脉也。过则为至。不及则为损。损至之脉。难经言之详矣。

所属部分。谓心位洪。肺位浮。肾位沉。肝位弦。脾位缓也。四时。谓春脉弦。夏脉洪。四季脉缓。秋脉浮。冬脉沉也。假令心脉本位。虽当见洪。得冬脉须微带沉。乃四时相应。余仿此。

夫脉息之证。盖脉以肉为阳。脉以血为阴。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脉急。性缓脉缓。反此者逆。按内经云。形盛脉细。气少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难经云。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者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王叔和云。脉沉为在里。脉浮为在表。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滑为实为下。数为虚为热。张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大抵阳脉常浮而速。阴脉常沉而迟。七表属腑。病在于阳。春夏见之易治。八里属脏。病在于阴。秋冬见之犹轻。假令数在左寸。浮之得者。热入小肠。沉之得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脉理精微。非言可尽论。其梗概不出于此矣。王叔和云。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夫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阳也。阳数奇。

夫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寸口浮。其人有风。发热头疼。关上浮。腹满。尺中浮。小便难。趺阳浮。即为虚。

夫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 两边实。

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夫滑。往来疾。却流利。替替然与数相似。

脉滑为阳。寸口滑。为阳盛。关上滑。为呕逆。尺中滑。小便赤。妇人经脉不利。然而尺脉滑者。亦本形也。趺阳脉滑者。胃中实。

夫实。大而长。按之应指。愊愊然浮沉皆得。

寸口实。主上焦热。关上见实。腹胀。尺中有此。主小腹痛。小便涩。

夫弦。举之无有。按之弓弦状。又曰。浮紧乃为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大抵伤寒脉必弦。盖人迎脉盛。伤寒干人迎者。少阳之分。少阳之分少阳脉。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脉必弦。弦则多兼洪数。为其先有邪热也。洪数甚者。即为阳证。若沉细而弦疾。乃正阴毒也。

夫紧。按之实数。似切绳状。

紧则为寒。寸口紧。头痛。关紧。心下满痛。尺紧。脐下痛。阴阳俱紧。当清邪中上。浊邪中下也。

夫洪。极大在指下。举按满指。

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上洪。主胃热口乾。尺中洪。主大小便有血。三部洪。三焦俱热。

夫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八里阴也。阴数偶。

夫微。若有若无。极细而软。

微则为虚。寸口微。为阳不足。阳微则恶寒。阴微则下利。

夫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为在里。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然沉而迟者。乃阴证也。宜温之。沉而数者。有热也。宜下之。

夫缓。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脉缓者。为伤风。惟脾得之。即是本脉。

夫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

涩则为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王冰曰。阳有余。阳气有余。则血少。故脉涩也。又曰。涩者。阴血不足。阳气有余。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夫迟。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迟则为寒。寸口迟。则上焦冷。关上迟。胃冷不欲食。吞酸吐冷水。尺中迟。小便多。并白浊。

夫伏。极重按之。指着骨乃得。

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气。关上伏。有水气。溏泄。尺中伏。水谷不化。大抵关前得之。多为热。关后得之。多为冷。关中得之。阴阳结。或冷或热不定。当以余证参之。

夫濡。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

形与缓、涩、迟、脉虽稍殊。其为冷证皆一也。

夫弱。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弱为虚。寸口弱。阳气虚。汗自出。关弱。无胃气。胃中有热。脉弱为虚热病作不可大攻。热去寒起。尺中弱。气少发热。

夫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夫有结脉。有促脉。有代脉。结者阴也。阴盛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促者阳也。阳盛则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忧思所成。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非死脉也。唯代脉者。真死矣。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夫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

盖伤寒之候。发热恶寒。头疼。腰脊痛。脉紧无汗。宜发汗而解。麻黄汤主之。经曰。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

杂方中。人参顺气散。葱豉汤。苍术散。麻黄葛根汤。可选而用之。

然太阳病。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与证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者。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加黄耆。最良。只脉尚迟。再作一剂。或太阳证。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与少桂枝汤。使体润执□水执□水连日。当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类和解之。

夫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

盖伤风之候。头疼发热。脉缓。汗出恶风。当须解肌。宜桂枝汤主之。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

杂方中。败毒散。独活散。可选用。

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

凡脉紧。必无汗。唯濡而紧。却自汗。勿误用桂枝。当用小建中汤也。须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也。

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

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者。谓中风有湿。当加之去其风湿。取微汗者。去风湿也。

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不饮水者是也。

凡发汗后。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腹满者太阴证。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也。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岐伯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也。

又问。伤寒与伤风。何以别之。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故也。伤风者有汗。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六经皆有伤寒伤风。其证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乾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风。无变异形证。但四肢烦疼。余证同三阳。

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盖大青龙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证。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若证不审。误用大青龙汤。则发汗多伤人。以其有烦躁一证。故须用大青龙。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荣。大青龙主荣卫俱伤故也。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也。其病浅。寒伤荣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荣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荣气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麻黄所施各异。戒勿误用。以有浅深之别。风寒之殊。医当宜审谛。大青龙尤宜慎用。

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伤肉瞤。此为逆也。类纂云。凡发汗过多。筋伤肉瞤。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以救之。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余依加减法。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证。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证也。

夫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盖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加烦躁者。宜大青龙汤。然夏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太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加减法。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也。盖桂枝、麻黄汤性热。地暖之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汤不差。脉热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青龙汤用也。古方。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之。又问。夏至后。皆可行白虎汤耶。白虎汤治中暑与汗后。一解表药耳。

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暑。不辨热病。用药太凉。又况夏则阴气在内。最难调治。白虎汤尤宜戒之。

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微弱者。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甲乙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伤寒即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发耳。中暑即背寒面垢。

其面如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名面尘。若尘垢之著面。

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不恶寒者。竹叶汤主之。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又问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耸恶寒。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服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更为蓄血。尤宜戒之。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非温疫也。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热病不同。盖热轻故也。

春初秋末。阳气在里。其病稍轻。虽不用药治之。五六日亦自差也。

升麻汤。解肌汤。柴胡桂枝汤。最良。热多者。小柴胡汤主之。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烦渴。发热不恶寒。与虚烦者。并竹叶石膏汤。次第服之。麻黄、桂枝、大青龙。唯西北二方。四时行之。无有不验。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黄、大青龙内。宜加减也。病人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此名温疟也。先热后寒。名曰温疟。病人尺寸俱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小柴胡汤主之。疟疾寒热相等。及先热后寒者。俱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先寒后热者。小柴胡加桂枝汤。有多热者。白虎加桂汤。有多寒者。但寒者。柴胡桂姜汤。有汗多烦渴。小便涩赤。素有瘴气。及不伏水土。呕吐甚者。可服五苓散。脉小紧。寒热呕吐。间日频日发作无时。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汤下之。脉浮大。寒热往来者。可服祛邪丸吐之。久不愈者。服疟母煎丸。当自愈。治疟之法。无以过也。大抵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非伤寒之谓。以其观伤寒有温疟一证。故因而及之。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此名风温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在。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癵。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之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萎蕤汤。风温身灼热者。知母乾葛汤。风温如渴甚者。瓜蒌根汤。风温脉浮。身重汗出。汉防己汤。

辨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伤寒一日。足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痛也。伤寒二日。足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于鼻。入于目。故得病二日。内热鼻乾。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也。凡五脏不和。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夫足阳明者。胃之脉也。十二经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通。三日其气乃尽。故死尔。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下而已也。伤寒三日。足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可汗而解也。伤寒四日。足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故三日以后。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伤寒五日。足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也。其经贯肾络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肠。故可下而愈也。伤寒六日。足厥阴受病。厥阴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阴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气在胃。可下而愈也。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小愈。又伤寒七日。病法当小愈。阴阳诸经传病终故也。今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经络重受病也。伤寒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是诸阴阳经络。重受于病。或因发汗吐下之后。毒气未尽。所以病证犹在也。伤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又伤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经受病者。不能相传。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于阴。致停滞累日。病证不解。故日数多。而病候改变也。伤寒十日。太阴病衰。腹胃如故。则思欲饮食。伤寒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烦满。舌乾已也。伤寒十二日。厥阴病衰。囊少纵。腹微下。毒气皆去。病日已矣。

伤寒例第三

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此为四时正气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为疫气也。是数者。以明前斗历之法。占其随时气候。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脱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故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观之。脱漏明矣。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于卦为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乾卦为用。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于卦为姤。言阴得遇阳也。内经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故曰离。内经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从其根故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谷不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下于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嗽。当夏之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为主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然后暑动。博阴而为痎疟。痎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博阳。而为温病。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也。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华食。南方湿处而嗜酸。北方野处而食乳。是飡居之异也。东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北方治宜灸爇。是四方医治不同也。医之治病。当审其土地所宜。食居之异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乾。不能卧。

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明。是当二三日发。其脉侠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頾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出页>頾还出系目系。身热者。阳明主身之肌肉。针经曰。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目疼鼻乾者。经中客邪也。不得卧者。胃气逆。不得从其道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之邪不已。传于少阳。是当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则宜下。故云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

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阳邪传阴。邪气内陷。故太阴受病。而脉尺寸俱沉细也。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乾者。脾经壅而成热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少阴。肾水也。性趋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阴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则传于少阴也。是少阴病。当五六日发。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谓始为寒而终成热也。少阴为病。口燥舌乾而渴。邪传入里。热气渐深也。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阴邪传于厥阴。烦满而囊缩者。热气聚于内也。

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经曰。临病之工。宜须两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言□严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腑脏不通。则死矣。

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始得一日头痛者。太阳。口乾烦满而渴者。少阴。至二日则太阳传于阳明。而少阴亦传于太阴。身热言□严语者。阳明。腹满不欲食者。太阴。至三日。阳明传于少阳。而太阴又传于厥阴。耳聋者。少阳。囊缩而厥者。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者。胃气不通也。内经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谓三日六经俱病。荣卫之气不得行于内外。腑脏之气不得通于上下。至六日。腑脏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毒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六日传遍。三阴三阳之气皆和。大邪之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间者。瘳也。十二日传经尽。则当瘳愈。若过十三日已上不瘳。尺寸之脉沉陷者。即正气内衰。邪气独胜。故云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

异气者。为先病未已。又感别异之气也。两邪相合。变为他病。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热。故变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此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者也。温热相合。变为温疫。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治。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此之谓也。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邪客于皮肤。则邪气浮浅。易为散发。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矣。金匮玉函曰。主候长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以至骨髓之病。家有患者。不可备虑。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邪既传变。病热深也。本草曰。病势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偏膈。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是也。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热寒也。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为阳盛阴虚也。经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者矣。下之。除其内热而愈。若反汗之。则竭其津液而死。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邪乘其表虚。客于荣卫之中者。为阳虚阴盛也。经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者是矣。汗之。散其表寒则愈。若反下之。则脱其正气而死。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获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必致倾危之败。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热稍重。当促急服之。以折盛热。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多者。投以凉药。即寒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晬时者。周时也。一日一夜。服汤药尽剂。更看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邪气太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千金曰。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乾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消之。若强饮。则停饮。变为诸病。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向解之时。多生大渴。亦须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不可极意饮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者。为水饮内停而不散。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通。水气散。宣发于外。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初燥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痏。巅上一。顖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又内经曰。热兪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泻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兪。缺盆。背兪。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兪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也。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腑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而身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盛。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尚燥盛者死。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燥盛。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谓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言□严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言□严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痛。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者。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者。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檗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胎滑也。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若妄下。则大逆。额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故云死矣。内经曰。阴阳离缺。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纳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见金匮要略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乾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