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蝉緌蟹匡

    源见“蚕绩蟹匡”。比喻名不副实,事物间互相矛盾。清赵翼《五人墓》诗:“媚奄翻奉击奄人,蝉緌蟹匡理难悟。”见“蟹匡蝉緌”。【词语蝉緌蟹匡】  成语:蝉緌蟹匡汉语大词典:蝉緌蟹匡

  • 智叟

    源见“愚公移山”。指表面智巧而实际目光短浅的人。北齐刘昼《新论.审名》:“世人传言,皆以小成大,以非为是……愚公 智叟,而像顽称,黄公美女,乃得丑名。”【词语智叟】   汉语大词典:智叟

  • 登瀛

    同“登瀛洲”。宋刘克庄《哭毛易甫》诗:“垂二十年犹入幕,后三四榜尽登瀛。”【词语登瀛】   汉语大词典:登瀛

  • 吹毛洗垢

    源见“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北齐书.宋游道传》:“游道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并列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别人

  • 舜风熏

    同“南风薰”。元马祖常《北行》诗:“期绵尧历祚,物阜舜风熏。”

  • 太真绝裾

    源见“绝裾而去”。指温峤坚决辞母赴国难。泛指志士弃家为国。明 吾丘瑞《运甓记.家门始末》:“太真绝裾,同心戮力,逆峻旋擒青史昭。”

  • 河梁别离

    同“河梁别”。唐权德舆《埇桥达奚四于十九陈大三侍御夜宴叙各赋二韵》:“明朝又与白云远,自古河梁多别离。”

  • 渭水封侯

    源见“渭滨垂钓”。谓隐士出山建功立业。明冯惟敏《粉蝶儿.五岳游囊杂咏》曲:“也不羡严陵贵友,也不羡渭水封侯。”

  • 皇天后土

    天神和地神。《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亦指天地。《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并列 指天地神灵。《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

  • 赠朝鞭

    同“赠鞭策”。柳亚子《怀人诗十章》之八:“赠汝朝鞭还洒泪,寸心未死为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