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扬州

扬州

①古族名。越人的一支,分布于今江西一带。《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时,曾参加成周之会,并以“禺鱼”为献。春秋、战国时分属吴、越、楚三国。楚灭越后,其族一部降附于楚,一部随越王之族东逃海滨,后成为东越;另一部分则逃入深山之中。②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水,“海”指东海,“”指长江。③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武穴市和英山、黄梅,河南固始、商城等县地。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建业改名,建兴初又改建康)。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改为蒋州,移治石头城(今南京市清凉山)。唐武德八年(625)改蒋州为扬州,乾元元年(758)改为升州。④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治江都(今扬州市)。唐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六合、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和安徽天长等市、县地。为淮南道治。五代吴都此,改为江都府。周显德五年(958)平南唐后,复改为扬州。宋为淮南东路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扬州路。地当运河交通要冲,唐时为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

隋唐扬州城遗址

猜你喜欢

  • 敖嘉熊

    1874—1908清浙江平湖人,字梦姜,又字成愚。秀才出身。早年以提倡教育为己任,曾在嘉兴城内创办第一所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杭州参与组织“浙会”,研究时事。次年至上海加入爱国学社及中国教育

  • 吐麻

    即“秃麻”。

  • 考功部

    官署名。明初吏部属部。洪武六年(1373)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十三年改主事一人。二十九年改考功清吏司。

  • 晋烈公

    ?—前389亦称烈成公。战国时晋国国君。公元前415—前389年在位。名止。晋幽公之子,或说幽公之弟。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

  • 江南录

    书名。北宋徐铉、汤悦撰。十卷。铉、悦皆五代南唐旧臣,奉宋太宗命编次南唐三主史事,撰成此书。已佚。

  • 福圣承道

    西夏毅宗年号(1053—1056)。凡四年。

  • 成批运输货物的编组形式。唐代,官府分批运送大宗货物,均采用编组形式,以便于管理。如唐代分批运输江南漕粮,每批编立字号,分为若干组,一组称一“纲”,后又将运船十艘编为一纲。宋代官府水陆运输,以一定数额的

  • 丽正书院

    唐开元五年(717),集学士于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设诸官多人,分掌四库书。次年,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掌校勘、征集,并为皇帝解释典籍之职。后因置书讲学,四方学士云集,或

  • 赤盏

    又作石盏、食盏。金女真部落姓氏。为熟女真之一种。入中原后,改汉姓为张、石。

  • 中俄议结塔城焚俄贸易圈案议定条款

    又称《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贴补条约》。清咸丰八年(1858)参赞大臣明谊与俄国代表阿赓特签订于塔城。共九条。主要内容为:中国赔偿被焚贸易圈内房屋;被焚俄货折合白银十三万五千六百余两,以武彝茶五千五百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