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群玉

李群玉

【生卒】:810?—862?

【介绍】:

字文山,行四,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性旷逸,善吹笙,工书法,举进士不第,以吟咏自适。宣宗大中八年(854),经宰相裴休等推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与杜牧姚合、方干等人交往酬唱,后辞官归乡。其诗警拔流丽,善写羁旅之情,风格清新古雅。《全唐诗》编为3卷。《全唐诗补编》补诗2首。有《李群玉集》行世。

【生卒】:约808—862

【介绍】:

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治今湖南澧县)人。擅长书法,善于吹笙,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诗坛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佳句流传于众口。但一生很不得志,又不甘心老死牖下,曾经作过鲲鹏变化,扶摇九万里的美梦,但没有成为现实。曾于大中八年(854)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向最高统治者进献各体诗三百首。由于裴休令狐绹的推荐,总算得到一个弘文馆校书郎的冷官,这使诗人喜出望外,说:“昨忝丞相召,扬鞭指冥鸿。姓名挂丹诏,文句飞天聪。”(《始忝四座奏状闻荐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李群玉跟当时的著名诗人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卢肇等,都有唱酬,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其诗歌,虽没有重大的题材,也没有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但是在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中,隐藏着一种压抑的感情,表现着一种强烈的向往,从而带来了他诗歌风格上的清越悲凉、沉郁顿挫的色彩。历来的诗歌理论家,对他作出过很高的评价,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把他列入“博解宏拔主”的“上入室”,明杨慎认为他的《人日梅花》诗“玉鳞寂寂飞斜月”一联,“真奇句也,‘暗香浮动’,恐未可比”(《升庵诗话》卷一)。元辛文房举出他“远客坐长夜,风雨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曲尽羁旅坎之情”(《唐才子传》卷七)。清翁方纲说:“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石洲诗话》卷二)说明他的诗歌成就和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但也毋庸否认,由于诗人的生活圈子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又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而在诗中反映出来的,一半是委曲和不平,一半是空虚和浪漫,以致在创作实践上虽有很深的炉锤工夫,却很难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放出耀眼的光辉来,这就是他最终不能成为唐代一流诗人的原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三卷当为李群玉所进呈的诗卷,后集五卷,当为大中八年(854)以后的作品。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内有《李文山诗》三卷,以体裁分,统前后集并为三卷。道光癸未黄丕烈又得一宋本,系临安府棚前睦亲房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然皆流传不广,不易觅得。流传甚广的有《四部丛刊初编》和《全唐诗》所收《李群玉诗集》。羊春秋有注本。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北梦琐言》卷六、《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七。王达津、陈书良、黄震云等各有文考李群玉生平。

猜你喜欢

  •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边防不宁因示同志

    【介绍】:温庭筠作。吐露暂居山林,等待经国济世时机的心曲,抒发报国无门的悲哀。采用对比手法,在边防与山中,现实与愿望的对比中,展现不甘隐沦又不得不隐沦的心理过程。薛雪曰:“身闲如云,心热如火,举世滔滔

  • 一杯羹

    一杯肉羹。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垒,项羽以要烹煮刘邦之父太公相要挟,刘邦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 不那何

    无可奈何。齐己《放鹭鹚》:“洁白虽堪爱,腥膻不那何。”

  •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介绍】:杜甫作。韦讽,成都人。上,赴,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录事参军,唐代州郡设此官,相当于汉代的州郡主簿。韦讽被授为阆州录事参军,将赴任,杜甫写此诗送别。诗中写韦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人民遭受官府残

  • 牧童

    【介绍】:卢肇作。诗写牧童横眠牛背、随意弄笛之神态,韵味浓郁,饶有情趣。“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无知音”二句寄寓尤深。

  • 贾鵩

    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时,有鵩鸟飞集其舍。贾谊以为是自己寿命将终之兆,悲而作《鵩鸟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贾鵩”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典。罗隐《秋日怀孟夷庭》:“知己秦貂泪,流年贾鵩悲。

  • 杨志坚

    【介绍】:唐代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家贫嗜学,其妻厌贫,诣州求离婚,颜真卿判其牒曰:“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遂箠之,任其改嫁。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

  • 飞龟

    道家仙药名。温庭筠《老君庙》:“自怜金骨无人识,知有飞龟在石函。”

  • 六窦

    唐代窦叔向与其五子常、牟、群、庠、巩的合称。六人俱能诗。窦叔向闻名于大历(766—779)时期。窦常等知名于德宗、宪宗时。后人称之为“六窦”。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包融》称:“父子如三包、六窦、……。”

  • 疑璧

    战国时魏人张仪与楚相饮酒,楚相丢失璧,怀疑张仪所偷,使人鞭笞张仪。后张仪为秦相,写檄文讨伐于楚相。见《史记·张仪列传》。后泛指蒙冤。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