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十药神书

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十药神书

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十药神书》一卷。清周扬俊(生卒年不详)撰。周扬俊字禹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即攻举业,耽于儒学,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始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终为当时名医。康熙十年(1671)至京师,为王公所重。著有《温热暑疫全书》、《伤寒论三注》等书。周氏认为赵以德《金匮要略衍义》一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文字比较古奥,注释不全,遂以赵氏之书为蓝本予以补注其阙,取名为“二注。”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共约十三万九千字。书中自“脏腑经络先后病”始,至“妇人杂篇”止,每卷一篇,后附补方二十一首。周氏书中所补内容,自称大半取自喻嘉言之说。周氏主《内经》理论,对仲景立论制方,阐述较详,为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注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本为道光年间重刻本,后附《十药神书》。《十药神书》,元葛可久(1305-1353)撰。葛可久名乾孙,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其父葛应雷以医名于世。葛氏能文善武,但屡试不第,乃继承父业,行医三十余年,治病多有奇效,尤以治虚损证著名,医名与朱丹溪相埒。相传葛氏与朱丹溪交谊甚厚,曾共同会诊病人。葛氏精于针刺术,《异林》曾载其针狂犬及瘫疾验案。又精于用药,《霏雪录》记载,葛氏炒大黄过焦,便全部弃去不用,可见其用药审慎。凡病家求治,不问贵贱皆往,且常资助贫病。著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等书,今不传。本书为治疗肺痨专著,仅列良方十首,为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方后详论组成、药量、服法、辨证加减用药,附有方歌与加减歌。阐述了证的分型与方的分类。为治疗肺痨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明清以来,引用此书者甚多。清叶桂等人奉为秘本,凡治吐血证皆遵其法。后陈念祖认为此书奇而不离于正,重为注解,以《金匮》正法疏证,于每方后加按语,分析各方的组成与作用,肯定疗效,使之更为完善。葛氏此书对于纠正当时专以六味地黄汤等方治虚痨,大有补益。葛氏于此书原序中称得于至人,然未见姓氏,为方技家之术,附会神仙以张其说。《金匮玉函经二注》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十药神书》有《六醴斋医书十种》本,咸丰七年(1857)文奎堂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单行影印本。另有《金匮玉函经二注附十药神书》合刊本。

猜你喜欢

  • 瓣香书屋石刻

    二卷。清陈受培书。其子陈銮为之刻石。所书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十二年(1807)。刻成于道光十五年(1835)。其真书仅能工整,行草毫无笔力。其子陈銮为奉家尊之泽,所以摹勒上石,汇成二卷。内

  • 复斋钟鼎款识

    一卷。宋王厚之撰。王厚之(1131-1162),字顺伯,浙江诸暨人。宋乾道三年(1167)进士。历官浙西通判,改江东提刑,直显谟阁致仕。书中著录五十九器。内有青笺者十五器,为毕良史所收。钟七、鼎二十一

  • 书经精义汇钞

    六卷。清陆锡璞撰。陆锡璞为广东龙川人,生卒年不详。卷首有陆锡璞的自序,接着是总论。其所辑录多从钦定的本子中录出,先是《书集传》,其次是《尚书集说》。其所诠释《集传》者,标有“释传”二字,附于《集传》之

  • 篆诀辨释

    一卷。明无名氏撰。前有崇祯戊辰(1628年)许令典题识。令典字稚则,号两垞外臣新编大致以七言韵语释篆隶之异同,辨点画之舛谬,并加以详明的笺注。有虞山鲍氏刻本,《玲珑山馆丛书》本。

  • 古器铭释

    十卷。明卞蓘(生卒年不详)撰。卞蓘为扬州(今属江苏)人。此书成于嘉靖中,完全抄袭《博古图》与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而且前后失次,摹刻舛讹,不足依据,没有什么价值。《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

  • 法国律例

    四十六卷。法国A,Billequin译。Billequin有《化学指南》。是书于清光绪六年(1880)译作完毕,共有刑名定范四卷,刑律四卷,园林则律二卷,贸易定律六卷,民律二十四卷,民律指掌六卷。此译

  • 读淮南内篇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此为鸿庆《读诸子札记》之第四种。鸿庆校《淮南子》,参考了王念孙《淮南内篇杂志》、俞樾《淮南内篇平议》等书,共校订一百七十六条,如在《俶真训》篇中,有始者一节,引

  • 中朝故事

    二卷。南唐尉迟偓撰。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尉迟偓仕南唐,官朝议郎、守给事中,修国史,曾奉旨纂《中朝故事》二卷行于世。此书皆记唐宣、懿、昭、哀四朝故事旧闻,旧南唐主李昇自以为出太宗之后,故称唐为中朝

  • 临清州志

    四卷。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纂。于睿明,辽东人,进士,曾任临清州知州。临清州志创修于明,其书散佚。于睿明任知州后,适逢檄各州郡纂修志乘,就邀集州人协商,设局重辑,而成此志。《临清州志》康熙十二年(1673

  • 钦定大清会典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1694)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1749)始命《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