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见《路史》(60,62)。②汉时校尉豆如意,从卫青破匈奴,以有功封关内侯,其后有豆氏(60,62)。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见《姓考》(17)。④明时云南和曲州(故治在今云南武定)土知州为豆氏,系彝族(253)。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后改为豆氏(65,385)。⑥回族姓。【望】 代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人】 豆如意,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61)。豆求周,北魏时吏部尚书(21,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澄海,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①其据《路史》 注云:“楚有豆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周代楚国有豆氏,为汉族豆姓之始。”)②又注:“鲜卑亦有豆氏。”“赤小豆氏改为豆氏。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 ④又云: “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

后魏有豆大田 (或作 “豆代田”); 明代有豆长宁,河南卫千户; 又有豆革,安塞主簿; 清代有豆斌,雍正时总兵。

猜你喜欢

  • 弘吉剌

    读音:Hóngjílá【源】 ①蒙古人姓。源出蒙古迭儿列斤族系,在辽时译称〔王纪剌〕,至金时译称〔光吉剌〕或〔广吉剌〕,至元时多数蒙古人称弘吉剌,当以部为氏。金时散居呼伦湖东南,元时迁到漠南地区,后散

  • 读音:zuò【源】 ①周公之子,封于胙,是为胙伯。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延律北35里),是其国,后为南燕所并,子孙以国为氏(7,15,17,60)。 ②周公之子祭公之后有胙氏,见《路史》(60,62)

  • 娑婆

    读音:Suōpó【源】 天竺有娑婆姓,见《唐书》(60,62)。《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唐书》注云: “天竺有娑婆。”

  • 读音:jiū见《姓苑》。

  • 读音:Xué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Xǔ许姓来源有三个。一是出自姜姓, 为炎帝的后裔, 以国为氏。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 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分封诸侯, 其中许国是姜姓诸侯国, 其始祖为文叔, 也称为许

  • 蚡冒

    读音:Fénmào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棼冒”据《战国策·补》 云: “楚之同姓。即蚡冒。”(按: 或作芬冒、棼冒,春秋时楚君熊眗字蚡冒,其后或以祖上之字为氏。)

  • 谢丘

    读音:xiè qiū周宣王支子食采于谢丘,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 騰紹

    读音:Ténɡshào【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腊雷区海东村(161)。

  • 公獻

    读音:Gōngxiàn【源】 见《姓苑》(7,9,1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引 《姓苑》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亦收,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