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幼新书>伤寒咳嗽第三

《幼幼新书》伤寒咳嗽第三·

(伤寒后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咳嗽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伤寒邪气先客皮肤,随气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脓血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瘥后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于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咳嗽者,何也?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小青龙汤主之;病在阴则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嗽佳。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声连,肺胃于中养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胀,汗收髓热气难宣。食逆复翻言语重,嗽声频作岂能痊。行风发汗方为妙,定使风除绝本源。

内热蕴积,贼风所传,是致寒热相感,便生咳嗽,久则胸高如覆杯也。肚胀声重,须当发汗行风,次与调气化涎利膈。若腹脏结,则当利动即瘥。

《凤髓经》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与坯煎散,方见夹惊伤寒门。次杏仁膏,方见久嗽门。)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伤寒传成吐逆咳嗽,先与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中。)退伤寒后,用疏风槟榔散(方见烦热门中。)然后用嗽药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炙)石膏芍药 桂心(各半两)杏仁(十枚,汤浸,去皮尖)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伤寒证治,亦用此治伤寒发热咳嗽。)

《圣惠》治小儿内中冷气,及伤于外寒咳嗽,或时寒热,头痛。白术白术紫菀(洗去苗土)麻黄(去根节)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去芦头)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赤芍药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贝母散方

贝母(煨微黄)桔梗(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人参(去芦头)干姜(炮裂,锉)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咳嗽呕吐。枇杷叶散方枇杷叶(一分,拭去毛,炙微黄) 川升麻人参(去芦头) 贝母(煨微黄。各半两) 茅根(一两,锉)竹茹(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一枚,掰,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贝母(煨微黄) 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吐逆,昼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两)甘草(炙微赤,锉)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气急。麻黄散方麻黄(去根节)木通(锉) 桂心(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射干(各一分)皂荚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二百日,儿因伤寒得嗽,极时便呕。细辛汤方细辛紫菀(各一分)人参五味子桂心当归附子(炮)干姜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频频服。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加嗽。贝母汤方

贝母石膏(各八分)升麻知母黄芩栀子仁 芍药(各六分)杏仁(去皮尖)柴胡(各五分)羚羊角(屑)射干(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四服。如是一、二岁儿量大小与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嗽气喘急。麻黄汤方竹叶(切,八合) 贝母(八分)柴胡升麻(各七分)枳实(麸炒)紫菀(各三分)栀子杏仁(去皮尖。各六分)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二分)大黄(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岁儿为四服,四岁儿为二服。

《婴孺》治少小伤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杏仁(炒)升麻(各六分) 贝母(八分)甘草(四分,炙)

上为末。白饮服五分,日再。二、三岁根据岁服。小儿乳头上与之,量多少与。

张涣麦门冬汤方 治伤寒未除,咳嗽喘急。麦门冬(去心)款冬花人参(去芦头)紫菀(洗,焙干。各一两) 桂心(半两)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杏仁二十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一钱,水一钟,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令时时服之。

张涣竹茹丹方 伤寒通肺治嗽。竹茹枇杷人参(去芦头)半夏(汤洗七遍)天南星(炮)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麻黄(一两半,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一弹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附子半个,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茯苓二两。若喘者,去麻黄杏仁一两分,去皮尖)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 芍药桂枝细辛干姜甘草(炙。各一两半)五味子(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芍药(三分。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呕者去附子生姜,足煎成三两)白术(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细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猪苓(去皮)茯苓阿胶(炙过)泽泻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甘草(炙)枳实(去白瓤。炒黄)柴胡芍药(以上各一两)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上捣筛为细散。米饮下二钱,日三服。

《活人书》∶《古今录验》橘皮

橘皮紫菀麻黄杏仁当归甘草黄芩(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

《三十六种》治伤寒咳嗽。麦门冬麦门冬(去心)知母(各一两)甘草(炙)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皂角(半两,沙糖或酥炙)

上为粗散。每服半钱,水五分盏,煎至三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咳嗽。雄黄雄黄(半分)大黄(一分)半夏(十粒,生)猪牙皂角(一钱炙,去尖) 铜青(炒,一钱)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汤下,大治嗽。

《吉氏家传》治伤寒嗽。白矾甘草知母半夏(姜浸。各一分)蚌粉(半两)人参(一钱)

上末。每服二钱,生姜汁一钱,蜜一钱,同煎澄清服。临时相度用水。

《吉氏家传》治伤寒咳嗽红绵散全蝎(一个)麻黄(去节,半两) 破故纸(一分,炒)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用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将纸裹在红绵内煎,纽出汗,温服。

《吉氏家传》正神散 治小儿伏热伤寒,咳嗽喷嚏,鼻塞躁烦,呕逆不食。麻黄(去根节,半两)人参甘草(炙) 白茯苓羌活大黄(蒸。以上各一分)朱砂天麻石膏(以上各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水半钟,入葱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数沸,并进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传》梨浆饼子 治小儿伤寒候,胸膈溢滞;痰饮,咳嗽涎多,及急惊风。

铁彻粉朱砂(各一钱)硼砂轻粉粉霜腊茶(末) 龙脑荆芥(末)水银(砂) 铅白霜(各半分)麝香(少许)

上为末,炼蜜为膏,如钱眼大一饼一服,薄荷汤、鹅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