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幼新书>喘咳上气第三

《幼幼新书》喘咳上气第三·

(余喘急附)

《巢氏病源》小儿病气候∶肺主气,肺气有余,即喘咳上气。若又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令肺胀,即胸满气急也。

钱乙论肺盛复有风冷云∶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方见本门)、大青膏主之(方见惊热门中)。肺只伤寒,则不胸满。

钱乙论肺脏怯云∶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方见本门);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婴童宝鉴》∶小儿客风伤肺即气促。

《婴童宝鉴》∶小儿因宿痰饮成块,散后遍身虚肿,急喘。

金匮要略》治大人、小儿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三两,《千金》用四两) 芍药桂枝细辛(各三两,《千金》各用二两)甘草(炙)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千金》用一升)石膏(二升,碎)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千金方》同。仍引云∶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葛氏肘后》∶小儿咳嗽上气。杏仁汤方杏仁(四十枚,去皮)麻黄(八分,切)

上件药,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五合,增减以意度之,大良。《外台》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服。乃云∶百日小儿患热气急,不得服。小便赤黄,服之甚良。

《千金》治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此恶风入肺。麻黄汤方麻黄(去根节,四两)甘草(炙,一两) 桂心(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洗)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外台》∶刘氏疗小儿上气急满,坐卧不得方。鳖甲(一两,炙令极热,捣为末) 灯心(一握)

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八合。以意量之与服。

《外台》∶《肘后》疗大人、小儿奔走喘乏,便饮冷水、冷冻饮料,因得上气发热方。葶苈子(一两,熬,捣) 干枣(四十颗,劈)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内葶苈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儿分三、四服。

《经验后方》∶大人、小儿定喘化涎。

上以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内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 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下,小儿半钱。至妙。

《圣惠》治小儿咳嗽喘促,胸背满闷,坐卧不安。葶苈散方

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麻黄(去根节) 贝母(煨微黄)甘草(炙微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日四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咳嗽、心烦、喘粗。杏仁煎方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天门冬(去心) 寒食饧(各一两) 蜜 酥(各一合) 生地黄汁(一大盏) 贝母(半两,煨黄)

上件药先捣,研杏仁如膏;次用地黄汁煎贝母及天门冬至五分;便研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饧。每服用温水调下半钱已来。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咳嗽,喘粗不得睡卧。甜葶苈散方

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贝母(煨微黄。各一分) 桂心(半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清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杏仁(十枚,汤浸,去皮尖)

上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麸炒微黄,入煎水半小盏,烂研去滓。三、二岁以下分为三服。

《圣惠》治小儿咳嗽不瘥,喉鸣喘急。款冬花丸方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锉)紫菀(洗去苗土。以上各一分)麻黄(去根节) 贝母(煨微黄)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杏仁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清粥饮研化五丸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未满百日,咳嗽上气。甘草丸方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散。杏仁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乳汁研化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咳嗽,心胸壅闷、喘粗,不欲乳食。人参散方人参(三分,去芦头)桔梗前胡(去芦头) 赤茯苓麦门冬(去心,焙) 子芩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谭氏殊圣》治小儿因下痢,脏腑怯弱,乘虚作喘胀满闷;及肺气宿寒嗽促,坐卧不得。定喘散黑牵牛(炒,半两,令香熟,捣取末,一分)木香马兜苓 元壳(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五、六分,热呷之。连进二服,大小便通快是效。实喘可服。

茅先生小儿诸喘气急方。海螵蛸黑牵牛(末)牡蛎( ) 马兜苓(去皮)

上各秤二钱为末,拌匀。每服抄一钱,用鲫鱼淡煮汤调下。

茅先生小儿又喘气急方。海螵蛸牡蛎(火 )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用淡姜汤调下。

《婴孺》治小儿未及百日,嗽喘上气。甘草丸方甘草(炙) 桂心杏仁(去皮尖。各二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乳下一丸,大人三十丸。一方入紫菀二分,更佳。(与《圣惠方》不同。)

《婴孺》治小儿嗽上气。五味子汤方五味子(三合)细辛(二分) 桂心甘草(炙)麻黄(去节)紫菀(各四分)干姜(五分)

上件药,以水五升,煮麻黄五沸,去沫,内药煮取一升半。为三服,日三。

《婴孺》治少小上气,喉仲介介作声,甚者啼,喘逆不得息。五味细辛汤方细辛紫菀(各二分) 豆豉(二分) 白牡马屎(男七个,女二七个)饴糖(八两)

上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下饴,温服一合。六剂已瘥。神验。

钱乙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泻白散方。又名泻肺散,证在前。

白皮(细锉,炒黄)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两)甘草(炒,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钱乙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散方。又名补肺散,证在前。阿胶(麸炒,一两半) 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一分) 马兜苓(焙,半两)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张涣蝉壳汤方 治小儿肺气不利病。

蝉壳(炒)五味子(汤洗七遍,焙干)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生姜汤调下。

张涣白术五味子汤方 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白术(炮)五味子丁香人参(去芦头)款冬花(各半两)细辛(去土,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温,令时时呷之。

《聚宝方》平气散 治小儿气不和。定喘和气,补虚思食方。人参茯苓百合甘草(炙)白术桔梗上六味,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生姜少许,同煎至五分,温服。

《惠眼观证》海螵蛸散 小儿定喘。海螵蛸(乃浮石也)牡蛎( 过) 马兜苓木香(各二钱)牵牛子(一钱半,生熟各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生姜煎汤调下,不得近盐、醋。

《张氏家传》大人小儿肺喘急方。天南星半夏(各汤洗七次)人参白皮(锉,炒)陈皮(洗,去瓤,焙)

上等分,为锉散。每服一钱,水六分,生姜二片,煎三分,温温服。

《张氏家传》治大人、小儿肺喘急,嗽连声不止方。麻黄(去节)杏仁(不去皮尖) 元参 官桂(各一分)人参甘草(各一两)阿胶(炒,半两)

上件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糯米三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温温服。

《吉氏家传》治大人、小儿远年、日近肺气喘息,咳嗽。清肺散。并治劳。半夏(姜汁浸一宿)麻黄(各半两) 马兜苓 贝母 川升麻杏仁(去皮尖)地骨皮青皮细辛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各一分)百合款冬花柴胡(去芦头)桔梗茯苓(各三分)

上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七分,温温服。

《吉氏家传》治小儿咳嗽闷喘。贝母散方

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

上件为散子。每服一钱,水七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温服。

《吉氏家传》治小儿喘急。桔梗马兜苓人参半夏(各等分)

上末,炼蜜丸粟米大。一服五粒,薄荷茶汤下。

《吉氏家传》小儿调气定喘匀气散丁香(四十九粒)白术(一分)豆蔻(一个,面裹,炮)青皮(半两)甘草上末。每服一字加减,陈米饮下。

《吉氏家传》治小儿伤冷,气喘涎多方。

栝蒌(一个,大者开一盖子)阿胶(一分) 沙糖(半两)

上件,将二味投入栝蒌内,以盖子依旧封着,白纸都糊,入饭甑蒸两遍倾出。随儿大小约多少,冷服。

《朱氏家传》真珠散 治小儿气喘多涎。

真珠(末) 生犀(各半钱) 香附子(四钱) 龙脑(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铜钱,煎桃仁汤调下。婴儿一字,一岁以下者半钱。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痰涎不利,上喘咳嗽。生白丸

附子(新罗者)天南星(各半两)半夏(一两)

上为末,取生姜汁打面糊为丸。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汤下。量大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