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幼新书>虚热第一

《幼幼新书》虚热第一·

钱乙论肺虚热云∶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方见喘咳上气门中。)

钱乙论虚实热证云∶朱监簿子五岁,忽发热。医曰∶此心热也。腮赤而唇红,烦躁引饮,遂用牛黄丸三服,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不愈,反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便利黄沫。钱曰∶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劳之病也。钱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方见胃气不和门,)后以生犀散治之(方见本门)朱曰∶大便黄沫如何?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钱曰∶泻心汤者,黄连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众医至,曰实热。钱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安而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躁,不食而引饮?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钱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钱后与胡黄连丸治愈。(方见病后虚羸门中。)

《养生必用》治风劳气冷百疾,薯蓣丸。并治风弦、背拘倦,胸满短气,羸瘦饮食少,小儿泄利多汗发热方。

薯蓣(三两)当归桂(去皮)大黄豆卷(炒) 熟干地黄神曲(各一两)干姜(三钱)白蔹(二钱)甘草(炙,二两八钱)人参阿胶(炒令白。各七钱) 芎白芍白术麦门冬(去心,焙)杏仁(去皮尖,麸炒黄)防风(去芦。各六钱)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浓煎枣汤,空心嚼一丸,日午每服。有热人即丸如桐子大,空心、日午米饮下二十丸,止于三十丸。

钱乙秦艽散 治潮热减食蒸瘦方。秦艽(去头,切焙)甘草(炙。各一两) 干薄荷叶(半两,勿焙)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八分,食后温服。

钱乙治面黄颊赤身壮热。补心安神丸方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白茯苓山药寒水石(研)甘草(各半两)朱砂(一两,研) 龙脑(一字,研)

上末之,炼蜜丸鸡头大。每服半丸,沙糖水化下,无时。

钱乙生犀散 治目淡红,心虚热方。

生犀(二钱,错取末)地骨皮(自采佳)赤芍柴胡根 干葛(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钱乙地骨皮散 治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方。地骨皮(自采佳)知母银州柴胡(去芦)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切,焙)人参(切去顶,焙)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五片,水一盏,煎至八分,食后温服。量大小儿加减。

张涣秦艽散 治肌热病方。秦艽(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黄赤小豆糯米(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食后。

《庄氏家传》人参犀角散 治小儿荣卫不和,上焦虚热,因积变为肌热,肌热不已,变为疳劳,夜汗颊赤,多嗽不止方。人参茯苓白术(各半两)犀角柴胡(去苗)鳖甲(醋炙)甘草(炙)半夏(姜制。各一分)

上八味为末,姜枣煎。每服半钱,水半盏,煎至三分,滤滓温服。食后。

《庄氏家传》初秋虚热惊悸方。藿香土瓜根(各二两)甘草(一两,炮) 草豆蔻(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五分,煎至三分,温服。

《庄氏家传》治小儿因患体虚,时复发热,不思饮食,或多惊悸。壮气补虚,黄 丸方

黄 (薄切,用蜜炒黄色)人参柴胡(去苗,净洗) 干薯蓣 赤茯苓(各半两)黄芩(小紧者) 生犀末(各一分)

上件细锉、焙燥,捣为末,炼蜜为丸如大樱桃大。麦门冬熟水磨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虚热烦渴;又疗因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并宜服之。人参散方人参(五两)茯苓(八两三钱)甘草(一两,煨)桔梗干葛(锉) 生犀(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中盏,入灯心五茎,同煎至六分,放温,不计时候。烦渴者入新竹叶

《孔氏家传》治童男、室女潮发虚热,烦躁羸瘦方。柴胡地骨皮(各半两)甘草(炙)细辛(各一分)

上为末,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孔氏家传》桃奴丸 治心虚有热,恍惚不常,言语错乱,尸注客忤,魇梦不祥,小儿惊痫,并宜服方。

桃枭(七枚,别为末。桃不成实,各在枝上者)桃仁(十四枚,去皮尖)安息香(以无灰酒酌多少研、飞,去砂石,银器中慢火熬成膏, 合贮之)雄黄(用桃叶煮,研、飞取。各三分) 辰砂 生玳瑁(各一两)琥珀(别研) 黑犀(石上水磨,澄去水取。

各半两)牛黄脑麝(各一分,别研)

上为细末,和入煎膏,丸如鸡头大,密器封闭,净室安置。煎人参汤磨下一丸,食后服。病去止药,未知加丸数。

《孔氏家传》童男、室女肌瘦潮热方。

上用青蒿焙干为末,每服三钱。甘草一寸,乌梅一个,小麦五十粒,河水一盏,煎七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