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幼新书>癖气第三

《幼幼新书》癖气第三·

《圣惠》论∶夫绝乳小儿,五脏调和,荣卫气理,则津液流通,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调养乖方,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相搏,结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两胁之间有时痛也。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五个月日,上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数类。在右胁下痛者为癖气,下蓬莪术散(方见 气门中)夹健脾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与服即愈。如见面黑眼视,泻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进食者死。

钱乙论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则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热发,故引饮水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

钱乙论癖为潮热云∶曹宣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不止。众医以为潮热,用牛黄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钱乙曰∶当下白饼子主之(方见搐搦门中),后补脾,乃以消积丸磨之(方见积聚门中),此乃癖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管内不能消,至令发寒。服止渴药吐者,药冲脾故也,下之即愈。

《婴童宝鉴》∶小儿食癖者,是小时失乳,或母无乳暴将食哺之,或动或不动,食在于脾,儿不能消化,结聚成块。其腹内左右不定,或如梨栗,覆杯之状是也。

《婴童宝鉴》∶滞寒不流,又夹痰涎成癖,自然有声。

《婴童宝鉴》∶小儿癖者,于腹中来往不常者是也。

《千金》牛黄鳖甲丸 治少小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方牛黄浓朴(姜制)茯苓桂心 芍药干姜(炮。各半两)鳖甲(醋炙香熟) 麦面柴胡大黄枳实(麸炒) 芎 (各一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千金》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芒硝紫丸方芒硝大黄(各四两)半夏(汤浸七遍)甘遂(各二两) 代赭(一两)巴豆(二百枚,去皮膜)杏仁(汤去皮尖,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内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内少蜜。百日儿服如胡豆一丸,过百日至一岁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节度。当候儿大便中药出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王氏名保童丸,治伏积,寒热,吐泻,大便久不调,诸惊疳,伏涎,温壮等皆疗之。庞医云∶人家有此药者,可保小儿无误。

《外台》∶《古今录验》还魂丸疗大人、小儿伤寒四、五日及数年,诸癖结坚心下,饮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壮热,脾胃逆满,肠鸣,两胁里急,飞尸、鬼疰、邪气。或为惊恐,伤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发作有时,风温不能久住,吐恶水方。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朱砂芍药(各一两)麦门冬(二两,去心)

上五味各捣、下筛,合和以蜜,捣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两丸,葱枣汤下。小儿二岁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猪肉芦笋、生血物。

《外台》∶《广济》疗老小腹中癖气方。牛膝枳实(炙)鳖甲(炙)茯苓(各八分)桔梗芍药白术人参浓朴大黄桂心槟榔(各六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空肚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老、小减丸,微利。忌生冷、油腻、小豆、粘食、苋菜、桃、李、雀肉、大醋、生葱、猪肉

《外台》∶《必效》疗大人、小儿癖方。

上取车下李仁,微汤退去皮及并仁,与干面相半捣之为饼。如犹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为二饼微炙便黄,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饮热粥汁即利,以快利为度。

至午后利止,即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病未尽者,量力一、二日更进一服,以病尽为限。小儿亦以意量之。

不得食酪及牛、马肉,无不效。但病重者,李仁与面相半,轻者以意减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频试差。神效。

《外台》∶急救小儿闪癖,治之方。青葙苗(六月六日采)知母黄连(去毛)大黄栀子仁 栝蒌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参皮(十二分)甘草(炙)蜀漆(洗。

各五分)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渐加至十五丸,日再,以知为度。因至利,小儿减丸量度服。忌猪肉、热面、葱蒜、生菜、海藻菘菜

《外台》∶《广济》疗小儿 癖发,腹痛不食,黄瘦。鳖甲丸方鳖甲(炙)郁李仁(各八分) 防葵人参(各五分) 诃梨勒皮(七颗)大黄(四分) 桑菌(三分)

上七味捣、筛,蜜丸。大小量之,以酒饮乳服五丸至十丸。《圣惠》独治 气发动,但鳖甲、防葵、大黄郁李仁各半两,人参、桑菌各六分,诃梨勒三分。

《外台》∶刘氏疗小儿冷癖、 癖气,不下食,瘦,时时肋下痛方。

防葵当归枳实(炙) 浓朴(炙)楮实人参茯神诃梨勒皮白术(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 芍药橘皮防风紫菀(去土、洗)薏苡仁(各六分)鳖甲(炙)三棱根(各十二分) 桂心(七分) 大附子(二枚,炮)干姜(末,二分)甘草(炙) 干地黄大黄(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槟榔仁(四颗) 仙鼠(二枚,如无,以粪二合代)

上三十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小增减,以意量之。须饮服之良。

《子母秘录》治小儿气癖方。

上用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奶母食。每日取一枣大与小儿吃,亦得作粥与痫热食之。治小儿十岁以下及新生百日,无问痫热、无辜 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子母秘录》治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 羸瘦方。

上用林檎杵末,以和醋敷上,癖移处就敷之。

刘禹锡治小儿闪癖方。

上用蝤 煮食之。

陈藏器治小儿闪癖,大腹痞满方。

上用鹳脚骨及嘴,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陈藏器治小儿闪癖方。

上用苦瓠取未破者,煮令热解开,熨小儿闪癖。

《圣惠》治小儿腹中癖气不散,肌肉瘦瘁,或多心烦,不能饮食,食即吐逆,或大小便秘涩,及天 、惊风并宜服。大紫霜丸方

代赭(细研)朱砂(细研,水飞过)犀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麝香牛黄(各研细)巴豆(各一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当归大黄(各锉,微炒)鳖甲(各三分,涂醋炙令黄,去裙 )

上件捣,罗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每服粥饮下二丸。惊风、天,荆芥薄荷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以利下恶物为效。

《圣惠》治小儿癖气腹痛。前胡丸方前胡桔梗(各去芦头)赤芍药 赤茯苓枳壳(麸炒,去壳) 川大黄(锉碎,微炒)当归(锉,微炒)郁李仁(各半两,汤浸去皮,微炒)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 )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每服空心以粥饮化破五丸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腹中结聚,胁下有癖,手足烦热。鳖甲丸方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 。《婴孺》用五分) 川大黄(半两,锉碎炒。

《婴孺》用五分)柴胡(去苗) 赤茯苓(各半两,《婴孺》各用一两)干姜(一分,炮裂,锉。《婴孺》用一两) 桂心(半两)蛴螬(十枚,干者微炒。《婴孺》用二十个) 虫(二十枚,微炙)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二、三岁儿空腹以粥饮下三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癖气,久不消散。防葵丸方

防葵(一两) 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人参诃梨勒皮 桑菌郁李仁(各半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酒下五丸,日二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成癖气,两胁妨闷,气急,不能下食,腹大胀硬。小紫双丸方

代赭(细研) 川大黄(各一两,锉碎,微炒) 丹砂(细研,水飞过)木香犀角(屑)杏仁(汤浸去皮尖,麦麸炒微黄)当归(各半两,锉,炒)巴豆(一分,去皮、心,研细,纸裹压去油用)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以上,每服空心以温水下二丸。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取下恶物为效。

《圣惠》治小儿癖气,手脚心热,面色痿黄,不思饮食,日渐羸瘦。鳖甲丸方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川大黄(各一两,锉碎微炒)柴胡(三分,去苗)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当归(锉,微炒。各一分) 桂心白术木香(各一分)槟榔三棱(微煨,锉)生姜(各半两,切作片子,焙干)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空心以粥饮研下五丸。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当下诸恶物为效。

《圣惠》治小儿癖气,手脚心热,脾胃虚弱,不下饮食,面色痿黄,渐加羸瘦。京三棱丸方

三棱(微煨,锉) 防葵木香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白术桂心(各半两)郁李仁(三分,汤浸去皮,微炒) 川大黄(锉碎,微炒)鳖甲(各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 )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以粥饮下,随年丸数,日三服。儿稍大,即以酒下之。

《圣惠》治小儿羸瘦,腹内有癖气,胁下坚满,时有腹痛,虽食不成肌肉。鸡骨丸方

乌鸡骨(一具。酒浸炙令黄) 川大黄(锉碎,微炒)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黄芩泽泻柴胡(去苗)桔梗人参(各去芦头)赤芍药(各一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防葵(各三分) 虫(五枚,微炒令黄)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四、五岁儿以粥饮下七丸,日二服。看儿大小临时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癖气,胁下妨闷,手足微肿,并宜服枳壳丸方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牵牛子(生用)黄柏(锉。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三分) 牡丹甘遂(煨令微黄)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研破二丸服之,日再服。看儿大小以意临时加减。

《圣惠》治小儿癖气不消,四肢黄瘦,时有腹痛。大黄丸方

大黄(锉碎,微炒)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大麻仁(研入)赤芍药(各三分) 防葵神曲(微炒)白术木香(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化五丸服之,日二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癖气,壮热瘦瘁,不欲乳食。诃梨勒丸方

诃梨勒皮柴胡(去苗) 川大黄(锉碎,微炒)赤芍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浓朴(各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大麦(炒令微黄) 芎 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干姜(炮制)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癖气坚硬,瘦瘁,不欲食。芫花丸方芫花(醋拌,炒令干)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川大黄(锉碎,微炒)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京三棱(微煨,锉)雄黄(细研。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粟米大。三岁儿每服空心以生姜汤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增减服之。

博济方》治小儿诸癖,每至午后时作寒热,微有咳嗽,胁肋癖硬。烧青丸轻粉(二钱) 元精石粉霜砂(各一分) 白面(三钱)

上件五味同细研,滴水和为饼子,以文武火烧熟为度,再研,滴水和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七丸,浆水下。

三岁以下服五丸。

《婴孺》知母丸 治少小、大人胁下有疾,心下癖症,头中苦痛,微眩,面黄,小便赤色,往来寒热,手足厥冷,不能饮食,夏秋转甚,令人淋沥。或苦手足烦躁,或疟病之后,余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热,心胸下有疹结,及连疟后疾不止。或者温疫,或欲作疟,头项苦强,或胸膈间痰热癖饮。小儿痞疹,胁下症坚,及伤寒后七、八日结热,痰积不除,久则寒热头痛,逆害食饮,胃中烦躁,夜卧苦烦,朝瘥夕甚,有如温疟,此是热结不去。此方能除热消饮,治寒热,和胃气,利小便。胸膈间痰热留饮,面黄,小儿壮热,诸癖症并主之,又不令吐下方。知母大黄(各三两)黄芩杏仁(炒)常山(各二分)蜀漆甘草(各一两)麻黄(二两,去节)牡蛎(六分, 赤)

上为末,蜜丸相子大。饮下五丸,日进三服。加至二十丸,老小半之。小儿以意加减。

《婴孺》防葵丸 治老小 癖,不食,羸瘦神验方。

防葵当归旋复花橘皮诃梨勒皮吴茱萸桂心桔梗(各四分)杏仁(六十个,炒) 大附子(一个,炮)大黄(十二分)鳖甲(六分)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服。

《婴孺》治小儿 癖方。

质汗(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泪、柽乳地黄并热血成之)

上取半匕,以水半盏,研如稀糊,更研朱砂调令匀。若五岁以下,空心只作一服。服之得利,恶物出,如不利,随粪出瘥,三、五日大愈。量儿大小与之。

《婴孺》治小儿闪癖,身体壮热,频服冷药,冷气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肠结,大便难方。茯苓鳖甲(炙)枳壳(炙) 芍药(各二分)柴胡(四分)

上切,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为二服,去五、六里再服。忌苋子。

《婴孺》治小儿羸瘦,腹中有癖,两胁坚满,时痛,食不生肌。鸡骨鳖甲丸方

宿乌鸡(胸膈骨一具,酒浸一宿,炙黄)鳖甲(炙)蜀漆柴胡桔梗人参(各四分) 芍药大黄黄芩杏仁(各五分)枳实(一分半,炒) 防葵(切)白术(各三分) 虫(五个,炙)

上为末,蜜丸豆大。四、五岁儿服二丸,日再服佳。

《婴孺》治小儿水癖黑丸子方当归(四分)细辛附子(炮)干姜胡椒(汗。各三分) 盐豉(二合)巴豆(十枚,去皮,炒) 野狼毒(炙,一分)杏仁(去皮,炒。十个)

上为末,蜜丸胡豆大。饮服三丸,日一服。

《吉氏家传》治腹肚不调,并癖气久不愈方。知母牡蛎枳实(各六分)鳖甲(醋煮,炙)甘草(各四分)大黄(三分)

上末,蜜丸如绿豆大,粥饮下五丸。

《朱氏家传》治小儿腹痛不调,兼癖气。知母丸方知母(六分)鳖甲(四分,炙)牡蛎枳壳(各三分,炒去壳)大黄(十二分,纸裹煨熟)

上件为末,蜜丸如绿豆大,饮下五丸。大人以意下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七、八岁儿多睡,或时壮热,日加羸瘦,身虽不痛,有时痢脓,呕逆不食,是癖气之候。

其状似疟疾,人多不识此患方。柴胡黄芩(各一分)枳壳(二片,炒)甘草(炙)知母芍药(各二分) 大诃梨勒(一个,大者,煨,取皮。小者二个)

上件为末,水一盏煎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大戟饼子 治小儿食癖,胁下有一块,饮食不生肌肉方。大戟(半两,匀切作片子,以好醋浸一宿,取出焙干为末,用药末一钱) 好面(一钱)

上滴水和丸,捻作饼子如小钱大,浓三分。 上 熟。米饮嚼下一饼,儿小减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诸癖肠结,不思饮食,或时吐逆。练香丸散方青皮僵蚕甘草诃子(各二钱,并煨过存性,研为末)没药乳香巴豆霜(各一钱,别研)

上和匀,为末。呕逆兼泻不止每服二字,米饮调下。如要思食、消癖,却入巴豆,以稀面糊为丸,每服五、七丸,薄荷汤吞下,日进三、两服。量虚实加减用之。

长沙医者王兑传二丁散 治小儿诸癖,久不消,腹痛,乍寒乍热,泄泻无时,多渴黄瘦,或下痢,腹胁有块如掌,癖侧石硬方。

丁香丁香没石子(各二钱)硫黄密陀僧(各三钱)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一字至半钱。白汤调下,空心临卧日二服。以消为度。

《千金》灸法∶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