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中医中药>中药材>檀香泥

檀香泥

《中药大辞典》:檀香泥

药材名称檀香泥

拼音Tán Xiānɡ Ní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檀香"条。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胃气滞痛,肝郁不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檀香泥

药材名称檀香泥

拼音Tán Xiānɡ Ní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纲目抬遗》:檀香泥,乃檀香心中所含脂垢,不易得。色如尘土,故以泥名。热之亦作檀香气。

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

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性味苦;性温

归经胃;肝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肝胃不和;脘胁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治胃气滞痛,肝郁不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追骨风

    《中药大辞典》:追骨风药材名称追骨风拼音Zhuī Gǔ Fēnɡ别名八里花、八里麻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来源为菊科植物蓝刺头的花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漏芦"条。功能主治泡酒服,治跌打

  • 象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药材名称象皮拼音Xiànɡ Pí来源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的皮,以去毛的干燥皮入药。将象皮用水浸泡3天,刷净,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

  •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竹蛀屑(《圣惠方》)。出处《纲目》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

  • 木芙蓉根

    药材名称木芙蓉根拼音Mù Fú Rónɡ Gēn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来源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根。功能主治治痈肿,秃疮,臁疮,咳嗽气喘,妇女白带。①《滇南本草图说》:&quo

  • 桦菌芝

    《全国中草药汇编》:桦菌芝药材名称桦菌芝拼音Huà Jūn Zhī别名木蹄来源多孔菌科褐层孔属菌类植物桦菌芝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 (L. ex Fr.) Ten

  • 鹿尾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尾药材名称鹿尾拼音Lù Wěi来源为鹿的干燥尾部。带毛鹿尾系将鹿尾割下,挂起阴干而成;不带毛鹿尾系将毛鹿尾入水中浸片刻,取出剪去毛茸及外面老皮,再用海浮石搓光,阴干而成

  • 大伸筋草

    药材名称大伸筋草拼音Dà Shēn Jīn Cǎo别名马尾千金草、鹿角草、青蛇勒公、裤带藤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龙骨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carinatus

  • 天葵子

    《中国药典》:天葵子药材名称天葵子拼音Tiān Kuí Zǐ英文名RADIX SEMIAQUILEGIAE别名紫背天葵、天葵、天葵草、千年老鼠屎、金耗子屎、夏无踪、散血球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

  • 硫黄

    《中国药典》:硫黄药材名称硫黄拼音Liú Huánɡ英文名SULFUR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来源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 黄荆根

    《中药大辞典》:黄荆根药材名称黄荆根拼音Huánɡ Jīnɡ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马鞭草料植物黄荆的根。2月或8月采挖。药理作用根煎剂对小鼠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并有祛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