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新华字典>乌组词

乌相关字典

乌[wū]字的成语

  • 白兔赤乌[bái tù chì wū]
      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 屋乌之爱[wū wū zhī ài]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 乌合之众[wū hé zhī zhòng]
      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乌鸦聚合,受惊易散。比喻勉强拼凑组合在一起的松散群体,心不齐,无素养
  • 乌焉成马[wū yān chéng mǎ]
      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 意乌猝嗟[yì wū cù jiē]
      意乌:怒吼声;猝嗟:通“叱嗟”,怒斥声。指厉声怒喝。
  • 因乌及屋[yīn wū jí wū]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
  • 白鱼赤乌[bái yú chì wū]
      为祥瑞之兆。
  • 乌之雌雄[wū zhī cí xióng]
      乌鸦雌雄不易辨认,因以比喻不分是非善恶。
  • 舄乌虎帝[xì wū hǔ dì]
      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
  • 爱屋及乌[ài wū jí wū]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和他有关的人和物。及:达到
  • 慈乌反哺[cí wū fǎn bǔ]
      慈:奉养;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能反哺其母;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乌衣门第[wū yī mén dì]
      指世家望族。
  • 兔起乌沉[tù qǐ wū chén]
      指月出日落。
  • 乌头马角[wū tóu mǎ jiǎo]
      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同“乌白马角”。
  • 乌帽红裙[wū mào hóng qún]
      泛指男女。
  • 乌有先生[wū yǒu xiān shēng]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 乌衣之游[wū yī zhī yóu]
      指亲属间文酒赏会。
  • 乌鸟私情[wū niǎo sī qíng]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 乌鸟之情[wū niǎo zhī qíng]
      古时传说,乌鸦有反哺之情。因以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 乌纱帽[wū shā mào]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丢乌纱帽
  • 乌衣子弟[wū yī zǐ dì]
      乌衣: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黑眉乌嘴[hēi méi wū zuǐ]
      眉毛和嘴脸都布满了黑灰。形容脸上很脏,很难看。
  • 象简乌纱[xiàng jiǎn wū shā]
      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
  • 乌云压顶[wū yún yā dǐng]
      比喻恶势力猖狂。 比喻恶势力猖狂
  • 乌合之师[wū hé zhī shī]
      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军队。
  • 以玉抵乌[yǐ yù dǐ wū]
      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同“以玉抵鹊”。
  • 屋上乌[wū shàng wū]
      屋上的乌鸦。指推爱之所及。
  • 东兔西乌[dōng tù xī wū]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 乌鸦嘴[wū yā zuǐ]
      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 蜂屯乌合[fēng tún wū hé]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 月落乌啼[yuè luò wū tí]
      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的景象。
  • 乌有子虚[wū yǒu zǐ xū]
      乌有:哪有;子虚:并非真实。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 乌衣门巷[wū yī mén xiàng]
      乌衣巷:六朝时王谢两大望族的居住地。形容豪门望族的居住地。常含对世事兴亡盛衰的感叹之意。
  • 乌飞兔走[wū fēi tù zǒu]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形容日月轮转,光阴迅速流逝
  • 化为乌有[huà wéi wū yǒu]
      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 乌鹊通巢[wū què tōng cháo]
      乌鸦与喜鹊同巢。比喻异类和睦共处。
  • 青衣乌帽[qīng yī wū mào]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平民的衣着。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即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 乌烟瘴气[wū yān zhàng qì]
      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瘴气,原指热带地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过去被误认为瘴疠的病源。比喻空气污浊、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风气不正
  • 乌合之卒[wū hé zhī zú]
      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 乌灯黑火[wū dēng hēi huǒ]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乌灯黑火的,怎么看书
  • 乌焦巴弓[wū jiāo bā gōng]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 乌漆墨黑[wū qī mò hēi]
      乌黑,深黑。 乌黑,深黑乌漆墨黑的板
  • 三写成乌[sān xiě chéng wū]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 子虚乌有[zǐ xū wū yǒu]
      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乌[wū]字在开头的词语

  • 乌肠[wū cháng]
      指曲受潮发霉后中心部位孔的周围变成黑褐色。
  • 乌金搨[wū jīn tà]
      一种拓本,纸色黑而有光泽。
  • 乌骨鸡[wū gǔ jī]
      黑骨头的鸡。可入药,治多种疾病。
  • 乌皮几[wū pí jǐ]
      乌羔皮裹饰的小几案。古人坐时用以靠身。南朝齐谢朓有《同咏座上玩器乌皮隐几》。
  • 乌油油[wū yóu yóu]
      形容黑而润泽。 形容黑而发亮乌油油的眼珠子
  • 乌号[wū hào]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于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 2.表示对死者哀悼。 3.称人死亡的敬辞。
  • 乌纱帢[wū shā qià]
      即乌巾。
  • 乌合[wū hé]
      1.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 2.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
  • 乌斯藏[wū sī cáng]
      元明时对西藏的称呼。
  • 乌寺[wū sì]
      指御史台。
  • 乌暗[wū àn]
      黑暗。指没有光亮。
  • 乌羊[wū yáng]
      黑色的羊。因非上品,古人常以为礼物之微薄者。
  • 乌银[wū yín]
      1.用硫磺熏炙和特殊方法熔铸的黑色的银。 2.炭的别名。
  • 乌帻[wū zé]
      古代一种黑色头巾。
  • 乌柿[wū shì]
      用火熏干的柿子。
  • 乌鞾[wū xuē]
      同“乌靴”。宋 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乌鞾况已踏臺省,黑綬未得辞州县。”元 袁桷《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之八:“乌鞾窄窄称宫袍,双鬢风翻见二毛。”
  • 乌布帐[wū bù zhàng]
      《晋书.谢尚传》:“尚为政清简,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为尚造乌布帐。尚坏之,以为军士襦褲”。后因以“乌布帐”为为政讲究排场之典。
  • 乌呼[wū hū]
      见“乌乎”。 呜呼,叹词
  • 乌黑黑[wū hēi hēi]
      1.犹黑压压。形容密集的人。 2.形容黑色。
  • 乌纳裘[wū nà qiú]
      古时道士的一种袍服。
  • 乌压压[wū yā yā]
      黑压压。形容人或物众多,聚集成一片。 形容黑压压的一片乌压压的黑云
  • 乌程酒[wū chéng jiǔ]
      佳酿名。
  • 乌噣[wū zhòu]
      同“乌啄”。
  • 乌眼鸡[wū yǎn jī]
      1.乌眼鸡好斗,因以形容人互相嫉恨,怒目而视的样子。 2.比喻互相仇视的人。
  • 乌咽[wū yè]
      呜咽。形容凄切的水声。
  • 乌白[wū bái]
      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乌鱼[wū yú]
      1.鱼名。鳢鱼的别名,亦名乌鳢,通称黑鱼。身体圆柱形,头扁口大,有齿,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纹。性凶猛,捕食小鱼﹑蛙等,对淡水养鱼业有害。 2.鱼名。鲻鱼的别名。 3.相传武王伐纣,渡河,有白鱼跃入舟,又有火化为乌。古人以为祥瑞,见《史记.周本纪》。 乌鳢
  • 乌金纸[wū jīn zhǐ]
      一种特制的黑色而有光泽的纸。多用于裱褙或包装。
  • 乌拉尔河[wū lā ěr hé]
      欧、亚两洲交界处的河流。源于俄罗斯南乌拉尔山东坡,经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内陆河。长2428千米,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千米。上游建有水库和水电站。下游可通航。 俄罗斯河流。源出乌拉尔山,注入里海,全长2428公里
  • 乌蛮[wū mán]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 乌龟壳[wū guī ké]
      1.即龟甲。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四:“历史学家对乌龟壳、金石文和地下挖出来的其他古东西还要去考,而这些同志对我们的时间不长的东西,却根本不理,也懒得去查。”此指刻有甲骨文的龟甲。江地《捻军史初探》:“皖 北的钻在‘堡寨’里的地主武装--民团,也纷纷从乌龟壳里伸出脑袋来蠢蠢欲动。”柳杞《好年胜景》:“那边山坡上倒塌了半边的乌龟壳,那原是 日本 人的炮楼哩。”《解放军报》1976.11.7:“﹝战斗英雄﹞把……侵略者的乌龟壳放到距自己仅五十米的距离上打。”
  • 乌几[wū jǐ]
      即乌皮几。
  • 乌纱髻[wū shā jì]
      罩着黑纱的发髻。
  • 乌巾[wū jīn]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 乌苏里江[wū sū lǐ jiāng]
      黑龙江支流。上源乌拉河发源于俄罗斯。长890千米。自河口上溯至兴凯湖为中俄两国界河。中下游江宽水深,可通航。盛产大马哈鱼。 黑龙江支流。在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向北流入黑龙江,全长890公里,干流有一段为中苏界河
  • 乌柹[wū shì]
      用火熏干的柿子。
  • 乌圆[wū yuán]
      猫的别称。
  • 乌啄[wū zhuó]
      即轭。牛马等运物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 乌有[wū yǒu]
      没有:化为乌有|梦当好处成乌有。
  • 乌禾[wū hé]
      一种紫黑色的稗。
  • 乌阳[wū yáng]
      指太阳。亦喻昌明盛世。
  • 乌桓[wū huán]
      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以游牧打猎为生。秦汉之际迁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故称乌桓。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朝,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曹操东征乌桓取胜后,万余乌桓人迁到中原落户,部分留居东北,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 乌藤[wū téng]
      指藤杖。
  • 乌盐角[wū yán jiǎo]
      古乐曲名。宋戴复古有《乌盐角行》。
  • 乌龙球[wū lóng qiú]
      足球比赛中指球员不慎蹋进或顶进己方球门的球。
  • 乌府[wū fǔ]
      《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府”。
  • 乌药[wū yào]
      常绿灌木。根香,可入药,有健胃作用。 中药名。别名“台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
  • 乌烟[wū yān]
      亦作“乌煙”。1.鸦片的别称。2.黑烟。参见“乌煙瘴气”。
  • 乌衣[wū yī]
      1.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 2.指穿黑衣的差役。 3.指乌衣巷。参见“乌衣巷”﹑“乌衣诸郞”。 4.指燕子。
  • 乌照[wū zhào]
      指日光。南唐李煜逸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
  • 乌衣巷[wū yī xiàng]
      诗篇名。唐代刘禹锡作。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是东晋士族名门的聚居区。全文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栖息处的变迁,写出昔日豪门世族的衰落,是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名篇。
  • 乌程[wū chéng]
      古名酒产地。有二说:一谓在豫章康乐县(今江西省万载县)乌程乡,一谓在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亦指美酒。
  • 乌蛮鬼[wū mán guǐ]
      即乌鬼。川俗事奉的鬼神名。
  • 乌头[wū tóu]
      1.乌鸟的头。 2.长着黑发的头。借指年少。 3.堇草或附子的别名。根茎块状,有毒,可作镇痛药。 4.古时指牛马等动物的后足外节。 5.芡实的俗称,亦叫鸡头。 乌头属草本植物,特指舟形乌头,花大,紫色。根茎像乌鸦的头,有毒,可入药
  • 乌嗥[wū háo]
      见“乌嘷”。
  • 乌白菜[wū bái cài]
      ∶即乌塌菜。 〈方〉∶即乌塌菜
  • 乌瑞[wū ruì]
      指赤乌之瑞。相传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三足赤乌。见《尚书大传.大誓》。
  • 乌鸟[wū niǎo]
      1.乌鸦之属。 2.古称乌鸟反哺,因以喻孝亲之人子。
  • 乌笙[wū shēng]
      黑色的竹席。
  • 乌皮[wū pí]
      1.黑色的皮革。 2.指乌皮几。
  • 乌获[wū huò]
      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
  • 乌员[wū yuán]
      猫的别称。
  • 乌腹[wū fù]
      见“乌肠”。
  • 乌木[wū mù]
      木名。又名乌文木。常绿乔木,产于热带地区。木质坚实细致,色黑,可制精致的器具和工艺品。
  • 乌漉秃[wū lù tū]
      形容天气阴晦。
  • 乌蟾[wū chán]
      1.指神话传说日中的三足乌和月中的蟾蜍。 2.指日月;时光。
  • 乌杂[wū zá]
      1.乌合。 2.引申指杂乱无纪律。
  • 乌私[wū sī]
      晋李密《陈情事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后因以“乌私”为孝养父母之典实。
  • 乌梢蛇[wū shāo shé]
      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药,治麻痹﹑等多种疾病。
  • 乌鲁木齐[wū lǔ mù q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沿,天山北麓,面积1200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为西北地区综合性工业城市,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沿,天山北麓,面积1200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为西北地区综合性工业城市,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乌阑[wū lán]
      即乌丝栏。
  • 乌昧草[wū mèi cǎo]
      野燕麦的别名。
  • 乌台客[wū tái kè]
      指在御史台供职者。
  • 乌薪[wū xīn]
      即炭。
  • 乌榄[wū lǎn]
      橄榄的一种。仁肥大,有文。
  • 乌骓[wū zhuī]
      项羽所骑战马名骓,后人称作乌骓。
  • 乌哺[wū bǔ]
      传说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因以喻人子奉养父母:马驰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
  • 乌朕花[wū zhèn huā]
      玉蕊花的别名。
  • 乌霉霉[wū méi méi]
      形容青黑色。
  • 乌乌[wū wū]
      1.形容身体中穴位受针后气至之象。 2.歌呼声。
  • 乌文木[wū wén mù]
      即乌木。
  • 乌里八糟[wū lǐ bā zāo]
      同“乌七八糟”。
  • 乌贼[wū zéi]
      又称“墨鱼”。软体动物,头足纲。贝壳已退化成内壳,能贮存空气,使身体沉浮和平衡。有10条腕足,上有很多吸盘。体内有墨囊,遇敌即放出墨汁而逃。肉味鲜美,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 乌贼科(十腕目)的十腕海洋头足类软体动物,身体椭圆形而扁平,口的边缘有十只带吸盘的腕足,体内有墨囊,用以放出黑色液体掩护逃跑。介壳已退化为骨质内壳,可入药
  • 乌鲗[wū zéi]
      见“乌贼”。
  • 乌龙尾[wū lóng wěi]
      梁上壁间的倒挂烟尘。以形似得名。可入药。
  • 乌丝[wū sī]
      1.黑丝。 2.即乌丝栏。
  • 乌溜溜[wū liū liū]
      形容黑。 指眼睛黑亮而又灵活
  • 乌娘[wū niáng]
      方言。即蚕蚁。以色黑,故称。
  • 乌龟[wū guī]
      又称“金龟”、“草龟”。爬行纲,龟科。最常见的淡水龟类。背甲长10乌龟18厘米。头小,尾短。背甲黑褐色,有三条纵行隆起;腹甲黄色,有深褐色斑纹。四肢略扁,指、趾间有蹼,末端有爪。以植物、小鱼、小虾为食。可作实验动物用。肉可食。腹甲为著名中药龟板。
  • 乌狼[wū láng]
      河豚的别名。
  • 乌骢[wū cōng]
      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 乌珠[wū zhū]
      1.箭靶的黑心。 2.黑眼珠。 3.西夏君主称号,意为首领。
  • 乌菟[wū tú]
      虎的别称。原作“于菟”,于音“乌”,故也作“乌菟”。
  • 乌喙[wū huì]
      1.形容人之嘴尖。 2.因史载越王勾践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勾践。 3.中药附子的别称。以其块茎形似得名。
  • 乌骊马[wū lí mǎ]
      深黑色的马。
  • 乌匼[wū kē]
      即乌巾。
  • 乌衣国[wū yī guó]
      神话中的燕子之国。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乌衣巷》:“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宋戴复古《燕》诗:“闻说乌衣国,低连海上村。”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乌衣之国定何许,一双燕子能飞来。”后因以之为男女结合之地的典实。
  • 乌黑[wū hēi]
      深黑。 深黑;漆黑乌黑的卷发
  • 乌鹊桥[wū què qiáo]
      即鹊桥。神话传说,旧历七月初七之夜,乌鹊填天河成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唐李郢《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后以喻指男女相会或相会处。
  • 乌鸡[wū jī]
      即乌骨鸡。
  • 乌赖树[wū lài shù]
      夜合花的别名。
  • 乌拉[wū lā]
      1.指旧时西藏地区,农奴为官府或农奴主所服的劳役。亦指这种服役者。 2.东北地区冬天穿的皮革制的鞋,里面垫有能保暖的乌拉草。
  • 乌江[wū jiāng]
      长江上游川江段四大支流之一。源出黔西山地,横穿贵州中北部,在四川涪陵入长江。长1037千米。谷深、流急、滩多,号称“天险”。富水能资源,建有乌江渡水电站。 长江上游南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黔西北山区,向北在涪陵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谷深水急,富水能资源
  • 乌孙[wū sūn]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兼作国名。初期游牧于祁连、敦煌一带。后西迁今伊犁河、天山之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乌孙王与汉结盟。后属西域都护。南北朝时南迁葱岭。其后渐与邻族融合。明清时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 乌蠋[wū zhú]
      见“螐蠋”。
  • 乌杖[wū zhàng]
      上作乌头形,下有平底金属套的扶杖。
  • 乌涅白糟[wū niè bái zāo]
      形容十分杂乱。
  • 乌裘[wū qiú]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后遂以“乌裘”为落魄失意之典。
  • 乌戏[wū hū]
      1.同“呜呼”。 2.叹词。
  • 乌柏[wū bǎi]
      《汉书.朱博传》:“﹝御史府﹞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后以“乌柏”借指御史府。
  • 乌田纸[wū tián zhǐ]
      古时一种精制的纸。
  • 乌梅[wū méi]
      经过熏制的梅子,黑褐色,可入药。
  • 乌舅[wū jiù]
      即乌臼。
  • 乌托邦[wū tuō bāng]
      英国莫尔著。欧洲第一部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写于1516年。“乌托邦”的原意为“乌有之乡”。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在这社会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都从事劳动。后“乌托邦”也成为“空想”的同义语。
  • 乌寳[wū bǎo]
      元 末 明 初文学家 高明 以文为戏,撰《乌宝传》以讽世人。乌宝隐指当时通行的楮币。
  • 乌卢班[wū lú bān]
      方言。谓不明白。
  • 乌塌菜[wū tā cài]
      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为普通蔬菜,亦称乌白菜或黑白菜。植株矮,叶呈椭圆形,深绿色,排成五六层,贴地面生长。 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为普通蔬菜,亦称乌白菜或黑白菜。植株矮,叶呈椭圆形,深绿色,排成五六层,贴地面生长
  • 乌角巾[wū jiǎo jīn]
      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
  • 乌枣[wū zǎo]
      1.烟熏的枣。2. ∶成黑色的加工过的枣。
  • 乌蒙[wū méng]
      1.古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昭通县一带。 2.山名。在云南省禄劝县东北。云岭的分支,其脉东北延,入贵州省为七里山,总称为乌蒙山脉。
  • 乌桕[wū jiù]
      大戟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叶菱形或椭圆形。夏季开黄花,秋季结果。种子近球形,表面有白蜡质,故又称“白蜡果”。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种子可提取皮油和梓油。叶可制黑色染料。木材是雕刻的好材料。
  • 乌爨[wū cuàn]
      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名。即乌蛮。参见“乌爨弄”。
  • 乌蓲[wū qiū]
      芦苇的别名。
  • 乌驳[wū bó]
      毛色青白相杂。
  • 乌虬[wū qiú]
      指雕饰虬龙的黑色手杖。
  • 乌巷[wū xiàng]
      “乌衣巷”的省称。
  • 乌饭[wū fàn]
      以南烛草液汁浸米煮成之饭,其色青碧,故称。亦指以杨桐叶﹑乌桕叶等液汁染黑的饭。道家谓久服可强身延年。释家亦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又名青精饭﹑青?饭。
  • 乌腊草[wū là cǎo]
      见“乌拉草”。
  • 乌鬓[wū bìn]
      鬓发乌黑,指年少。
  • 乌罐[wū guàn]
      黑釉瓦罐。
  • 乌夜啼[wū yè tí]
      1.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 2.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 3.唐教坊曲名,南唐后主李煜用为词牌名。宋人欧阳修﹑赵令畤等多用之。见《词谱》卷六。 4.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字数与有的词牌如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段相同,作为引子。
  • 乌樏[wū léi]
      古代一种黑色食盒,中分格子。
  • 乌毒[wū dú]
      乌头之毒。特指箭毒。
  • 乌林[wū lín]
      1.地名。在湖北省嘉鱼县西,位于长江北岸。赤壁之战,周瑜曾破曹兵于此。后以乌林指此战役。 2.吴鼓吹曲名。
  • 乌洞洞[wū dòng dòng]
      犹言黑洞洞。形容黑暗。 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乌洞洞的山谷
  • 乌韭[wū jiǔ]
      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
  • 乌鬼[wū guǐ]
      1.川俗事奉的鬼神名。或称乌蛮鬼。唐杜甫《戏作俳谐遣闷》诗之一:“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仇兆鳌注:“蔡寛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楚巫列肆,悉卖龟卜。’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耳。或云‘养’字乃‘赛’字之误,理或然也。邵伯温《闻见録》:夔峡之人,岁正月,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已而众操兵大噪,谓之养乌鬼。长老言地近乌蛮战场,多与人为厉,用以禳之。《艺苑雌黄》谓乌蛮鬼。”参

乌[wū]字在结尾的词语

  • 一丈乌[yī zhàng wū]
      五代梁太祖所乘乌马名。《旧五代史.梁书.寇彦卿传》:“太祖有所乘乌马,号‘一丈乌’,尝以赐彦卿。”后泛指一种良马。
  • 织乌[zhī wū]
      借指太阳。因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如织梭之往来,故称。乌,太阳的代称。
  • 栖乌[qī wū]
      晩宿的归鸦。
  • 火乌[huǒ wū]
      周武王伐纣前二年曾东观兵于盟津。相传其渡河后,“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事见《史记.周本纪》。后因以“火乌”代指周朝的国祚。
  • 秦乌[qín wū]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留质于秦。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事见《燕丹子》。后因称乌鸦为“秦乌”。
  • 意乌[yì wū]
      怒吼声。
  • 朝夕乌[zhāo xī wū]
      朝去暮归的乌鸦。
  • 晨乌[chén wū]
      初升的太阳。古代神话谓日中有乌,故以乌为日之代称。
  • 白项乌[bái xiàng wū]
      见“白颈乌”。
  • 玄乌[xuán wū]
      传说中的吉祥之鸟,三足。
  • 穷乌[qióng wū]
      窘困的乌鸦。比喻穷困窘迫的人。
  • 寒乌[hán wū]
      寒天的乌鸦。
  • 踆乌[cūn wū]
      古代传说有三足乌居于太阳中。《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后因以“踆乌”借指太阳。
  • 灵乌[líng wū]
      1.指太阳。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 2.指乌鸦。 3.喜鹊。喜鹊乌属﹐亦称乌鹊﹐俗称能报喜﹐故称。
  • 焉乌[yān wū]
      “焉”“乌”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汉字。
  • 苍乌[cāng wū]
      传说中的瑞鸟。
  • 白头乌[bái tóu wū]
      白头颈的乌鸦。
  • 白乌[bái wū]
      白羽之乌。古时以为瑞物。
  • 屋乌[wū wū]
      见“屋上乌”。
  • 驱乌[qū wū]
      驱赶乌鸦。佛教有驱乌沙弥,指男孩修行者。
  • 朱乌[zhū wū]
      即赤乌。古以为瑞鸟。
  • 三乌[sān wū]
      复姓。汉有三乌群。见《通志.氏族三》。
  • 白颈乌[bái jǐng wū]
      白头颈的乌鸦。亦比喻穿白领衣服的人。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引作“白项乌”。参见“白颈”。
  • 吉乌[jí wū]
      乌鸦。以乌鸦为善禽祥鸟,故称。
  • 何首乌[hé shǒu wū]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能缠绕物体,叶子互生,秋天开花,白色。根块状,可入药。也叫首乌。
  • 豹月乌[bào yuè wū]
      骏马名。
  • 渴乌[kě wū]
      1.古代吸水用的曲筒。 2.犹金乌。太阳。
  • 金乌[jīn wū]
      〈书〉指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金乌西坠。
  • 仁乌[rén wū]
      乌鸦的别名。传说春秋时晋文公焚林以逼介子推出山,有白鸦绕烟而噪,并集子推身旁,火不能焚。晋人称之为仁乌。
  • 南乌[nán wū]
      古地名。乌林的别称。在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位于长江北岸。三国时赤壁之战,乌林亦为战地。
  • 盗乌[dào wū]
      《汉书.循吏传.黄霸》:“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牦不敢有所隐。”后以“盗乌”喻不易察觉之事。
  • 巴乌[bā wū]
      哈尼族、彝族、苗族的管乐器。 用竹子制成,形似笛子,有八个孔,上端有铜制簧片。横吹,振动簧片发音。
  • 驯乌[xùn wū]
      驯顺的乌鸦。汉刘向《古孝子传.文让》﹕“巴郡文让养母至孝。母死﹐不用僮仆之力﹐兄弟二人营筑其坟。坟土未足﹐耕一亩地为壤﹐蹔归取粮。群鸟数千衔所作壤以着坟上﹐俄而成坟。”后以“驯乌”为表扬人子尽孝道的典故。
  • 朝乌[cháo wū]
      鸟名。
  • 相风铜乌[xiāng fēng tóng wū]
      铜质乌形的候风仪。
  • 霜乌[shuāng wū]
      寒鸦。
  • 雅乌[yǎ wū]
      鸟名。乌鸦的一种。雅﹐“鸦”的古字。
  • 青乌[qīng wū]
      1.指青乌子。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家。 2.为堪舆家的美称。 3.指堪舆之术。 4.泛指堪舆学的书籍。 5.借指风水宝地。 6.鸟名。即乌鸦。 7.借指太阳。太阳又称金乌。 8.复姓。汉有青乌子。见汉应劭《风俗通.佚文》。
  • 赤乌[chì wū]
      1.古代传说中的瑞鸟。 2.金乌。亦代指太阳。 3.古氏族名。
  • 赛乌[sài wū]
      谓祭祀乌鬼以求福佑。
  • 鸦乌[yā wū]
      即乌鸦。
  • 头白乌[tóu bái wū]
      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 楚乌[chǔ wū]
      乌鸦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乌鸦》。

乌[wū]字在中间的词语

  • 伊哩乌卢[yī lǐ wū lú]
      象声词。拟含糊的语音。
  • 青乌经[qīng wū jīng]
      相传青乌子着《相冢书》﹐后泛称堪舆学著作为“青乌经”。
  • 眼乌珠[yǎn wū zhū]
      方言。眼球。
  • 驾乌鹊[jià wū què]
      见“驾鹊”。
  • 伐乌林[fá wū lín]
      吴鼓吹曲名。凡十八句,其十句句四字,八句句三字。
  • 白蠒乌丝[bái jiǎn wū sī]
      有黑栏的绢帛。可供书写。
  • 青袍乌帢[qīng páo wū qià]
      借指儒生。
  • 折乌巾[shé wū jīn]
      犹折角巾。
  • 了乌船[le wū chuán]
      船名。
  • 青乌垄[qīng wū lǒng]
      指墓地。
  • 枪乌贼[qiāng wū zéi]
      即“鱿鱼”。
  • 义乌兵[yì wū bīng]
      明代义乌籍的乡兵,以慓悍着称。
  • 踢雪乌骓[tī xuě wū zhuī]
      良马名。以其四蹄皆白﹑通身乌黑,故名。
  • 画乌亭[huà wū tíng]
      指亭障。汉明帝令天下亭障皆画乌,故称。
  • 奶乌他[nǎi wū tā]
      以酥酪和糖做成的糕点。
  • 兔缺乌沈[tù quē wū shěn]
      犹兔走乌飞。
  • 望乌台[wàng wū tái]
      古台名。
  • 痴乌龟[chī wū guī]
      讥称妻子有外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