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新华字典>棒组词

棒相关字典

棒[bà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骨棒[gǔ bàng]
      犹骨骼。
  • 魔棒[mó bàng]
      神话故事中能使一切发生奇异变化的指挥棒。
  • 拨火棒[bō huǒ bàng]
      拨弄炉火的短棒。喻挑拨者。
  • 传棒[chuán bàng]
      即接力棒。接力赛跑时用的短棒,用木料或金属等制成。
  • 黄桑棒[huáng sāng bàng]
      硬木棍。
  • 拳棒[quán bàng]
      泛指武术。 指代武术 素习拳棒
  • 硬棒棒[yìng bàng bàng]
      结实。
  • 杆棒[gǎn bàng]
      用作兵器的木棒。
  • 拐棒[guǎi bàng]
      (拐棒儿)弯曲的棍子。
  • 短棒[duǎn bàng]
      1.钓鱼人用来把钓得的鱼打昏或打死的一种棒。2.泛指不长的棒。3.木棒;铁棒。
  • 金箍棒[jīn gū bàng]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
  • 槌棒[chuí bàng]
      敲打用的木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
  • 夹棒[jiā bàng]
      即夹棍。
  • 棍棒[gùn bàng]
      ①棍子(总称)。②器械体操用具。
  • 接力棒[jiē lì bàng]
      接力赛跑时使用的短棒,用木料或金属等制成。 接力赛跑时传递的短棒
  • 白棒[bái bàng]
      见“白棓”。
  • 杖棒[zhàng bàng]
      棍棒。
  • 刺枪使棒[cì qiāng shǐ bàng]
      见“刺枪弄棒”。
  • 蒲棒[pú bàng]
      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像棒子。
  • 指挥棒[zhǐ huī bàng]
      1.乐队指挥﹑交通警等指挥用的小棒。 2.比喻号令和旨意。多用为贬义。
  • 搅棒[jiǎo bàng]
      1.供搅拌(如从前制造肥皂时)用的一端带十字架的棒。2.杆或棒或桨状物,用于搅拌物品(如泥状食品)。
  • 哭丧棒[kū sāng bàng]
      旧俗出殡时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缠着白纸。 旧时在为父母发丧时,“孝子”须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
  • 孟青棒[mèng qīng bàng]
      唐代人名。借指打犯人的刑棍。
  • 村棒棒[cūn bàng bàng]
      亦作“村村棒棒”。匆忙急迫貌。
  • 村村棒棒[cūn cūn bàng bàng]
      匆忙急迫貌。
  • 镫棒[dèng bàng]
      古代一种棒形武器﹐其一端饰马镫形铜制品。后用作仪仗。
  • 五色棒[wǔ sè bàng]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 三棒[sān bàng]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义玄至黄檗山参谒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 使棒[shǐ bàng]
      弄棒习武。
  • 杵棒[chǔ bàng]
      棍棒。
  • 铁链夹棒[tiě liàn jiā bàng]
      古代兵器名。形制如打麦用的连枷。
  • 刺枪弄棒[cì qiāng nòng bàng]
      指练习武艺。
  • 千钧棒[qiān jūn bàng]
      1.也称“如意金箍棒”。 2.明吴承恩所撰长篇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兵器。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 哗啦棒[huā lā bàng]
      见“哗楞棒”。
  • 炭精棒[tàn jīng bàng]
      用炭和石墨制成的棒状制品。用作弧光灯﹑电池等电器中的电极。 用石墨和炭制做的棒,可作为电器的电极
  • 玉茭棒[yù jiāo bàng]
      方言。玉米。
  • 撬棒[qiào bàng]
      作撬动的铁棍或钢棍,通常一头尖或两头尖,或一头成刃形。 作撬动的铁棍或钢棍,通常一头尖或两头尖,或一头成刃形
  • 天棒[tiān bàng]
      四川方言俚语,一般是农乡地区使用。 原本指吊儿啷当的,行为不太正经,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
  • 花鼓棒[huā gǔ bàng]
      旧时杭州谓僧人为丧事人家作法乐时抛弄鼓棒。
  • 当头棒[dāng tóu bàng]
      犹言当头棒喝。
  • 诃藜棒[hē lí bàng]
      武器名。
  • 杓棒[sháo bàng]
      古时击球用的头部弯曲的棍棒。

棒[bàng]字的成语

  • 夹枪带棒[jiā qiāng dài bàng]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 当头一棒[dāng tóu yī bàng]
      迎头一棍子。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比喻突然而来的打击;亦同“当头棒喝”
  • 十拷九棒[shí kǎo jiǔ bàng]
      指严刑拷打。
  • 棒打鸳鸯[bàng dǎ yuān yāng]
      用木棒打散一双鸳鸯。比喻拆散恩爱的夫妻或情侣。
  • 当头棒喝[dā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佛教禅宗祖师对初学者,常不问情由,当头给以一棒,或大声喝叱以令回答,以考验领悟佛理的程度。后泛指促人醒悟的手段或给人严重警告当头棒喝,读者无不俯首皈依。——《聊斋志异.喻序》
  • 杀威棒[shā wēi bàng]
      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灭人威风的工具或手段。 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叫“打杀威棒”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须先吃一百杀威棒。——《水浒传》
  • 持刀弄棒[chí dāo nòng bàng]
      形容喜爱习武。
  • 三锤两棒[sān chuí liǎng bàng]
      形容处事简单明快。
  • 舞枪弄棒[wǔ qiāng nòng bàng]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 使枪弄棒[shǐ qiāng nòng bàng]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 搠枪使棒[shuò qiāng shǐ bàng]
      搠:戳。搬弄兵器,指动武。
  • 舞棍弄棒[wǔ gùn nòng bàng]
      挥舞着棍棒,高压统治。

棒[bà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棒球[bàng qiú]
      ①球类运动项目之一,规则和用具都像垒球而稍有不同,场地比垒球的大。②棒球运动使用的球,较垒球小而硬。
  • 棒杖[bàng zhàng]
      棍棒。
  • 棒杀[bàng shā]
      用棍棒打死。
  • 棒针[bàng zhēn]
      ①一种编织毛线衣物的用具,较粗,多用竹子削制而成。②用棒针编织的:棒针衫。
  • 棒棰[bàng chuí]
      1.捶打用的木棒。多在洗衣时用以捶衣。 2.方言。指人参。
  • 棒棒鸡[bàng bàng jī]
      著名川菜。为凉菜。制法:鸡煮熟去骨,用棒将鸡肉敲松,扯成丝,淋以麻酱﹑醋﹑糖﹑酱油﹑红油﹑葱花等调成的佐料。由于鸡肉被棒敲松了,调味易于渗入,酸甜香辣,甚为可口。
  • 棒喝党[bàng hè dǎng]
      即法西斯党。参见“棒喝主义”。
  • 棒香[bàng xiāng]
      用细竹棍或细木棍做芯子的香。
  • 棒子[bàng zi]
      ①棍子(多指粗而短的)。②〈方〉玉米:棒子面。
  • 棒疮[bàng chuāng]
      被棍棒打后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烂的疾病。
  • 棒子手[bàng zi shǒu]
      方言。强盗。
  • 棒儿香[bàngr xiāng]
      用细的竹棍或木棍做芯子的香。
  • 棒冰[bàng bīng]
      ∶长方形或长圆形带小把儿的冰块;冰棒。 〈方〉∶长方形或长圆形带小把儿的冰块;冰棒
  • 棒客[bàng kè]
      帮会组织之一。亦指土匪﹑强盗。
  • 棒硬[bàng yìng]
      坚硬。
  • 棒喝主义[bàng hè zhǔ yì]
      即法西斯主义。因“法西斯”一词在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与古罗马的“束棒”﹑“权标”有关,故亦译为“棒喝主义”。
  • 棒槌[bàng chui]
      ①捶打用的木棒(多用来洗衣服)。②指外行(多用于戏剧界)。 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
  • 棒操[bàng cāo]
      艺术体操项目之一。在音乐伴奏下,以手持棒进行的有节奏的连续不断的一种身体练习。棒用木头或塑料制成,手握处为球形。成套动作由手持棒作摆动、绕环、抛接、打击等动作以及徒手体操、技巧和舞蹈的各种基本动作编组而成。 以棒为器械的艺术体操项目,以摆动、抛接、打击为基本动作完成各种优美造形

棒[bà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枷棒重[jiā bàng zhòng]
      比喻敲诈手段狠毒。
  • 出头棒子[chū tóu bàng zi]
      指衙役受了贿赂,在打板子时,以板头着地,好像打得很重,但受刑人受伤并不很重的一种打法。
  • 一棒子[yī bàng zi]
      方言。一瓶。
  • 八棒十枷[bā bàng shí jiā]
      见“八棒十挟”。
  • 玉米棒子[yù mǐ bàng zi]
      方言。未脱粒的玉米果实。
  • 八棒十挟[bā bàng shí jiā]
      1.亦作“八棒十枷”。 2.古代对拷掠酷刑的泛称。挟﹐夹棍﹐也写作“枷”。
  • 穷棒子[qióng bàng zi]
      旧时对穷苦农民的蔑称。现亦用以指贫穷而有志气的人。 非常穷的人
  • 玉簪棒儿[yù zān bàng ér]
      首饰名。即玉搔头。
  • 大棒政策[dà bàng zhèng cè]
      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