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新华字典>洛组词

洛相关字典

洛[luò]字在结尾的词语

  • 三洛[sān luò]
      谓腕。
  • 巩洛[gǒng luò]
      1.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2.泛指通都大邑。
  • 笃洛洛[dǔ luò luò]
      象声词。
  • 陕洛[shǎn luò]
      陕县和洛阳的并称。
  • 铁洛[tiě luò]
      见“铁落”。
  • 作洛[zuò luò]
      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后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
  • 嵩洛[sōng luò]
      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
  • 有洛[yǒu luò]
      1.古国名。为商所灭。有﹐词头。 2.指洛水。有﹐词头。
  • 皋洛[gāo luò]
      见“皋落”。
  • 京洛[jīng luò]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京洛骚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普洛[pǔ luò]
      见“普罗列塔利亚特”。
  • 濂洛[lián luò]
      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
  • 咸洛[xián luò]
      咸阳与洛阳的并称。
  • 中洛[zhōng luò]
      中都洛阳。
  • 许洛[xǔ luò]
      许京和洛京(今河南许昌和洛阳)的并称。
  • 辇洛[niǎn luò]
      犹京洛。指京都。
  • 拜洛[bài luò]
      礼拜洛水神。《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人把河图洛书加以神化,历朝多行拜洛之典。
  • 伊洛[yī luò]
      1.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 2.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
  • 关洛[guān luò]
      1.关中和洛阳一带。泛指北方地区。 2.指宋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中张载和洛阳二程(程颢﹑程颐)。
  • 凾洛[hán luò]
      见“函洛”。
  • 曲洛[qǔ luò]
      见“曲诺”。
  • 卜洛[bǔ luò]
      《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周公卜择洛邑得吉兆而建为东都,后因称经营新都为卜洛。
  • 九洛[jiǔ luò]
      1.亦作“九雒”。即《九畴洛书》。
  • 瀍洛[chán luò]
      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 函洛[hán luò]
      1.亦作“凾洛”。 2.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
  • 青洛[qīng luò]
      江西青原山和浙江洛迦山(即普陀)的并称。青原山为唐禅宗六祖慧能弟子行思禅师修行之处。洛迦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泛指佛教圣地。
  • 蜀洛[shǔ luò]
      蜀党﹑洛党的并称。
  • 东洛[dōng luò]
      指洛阳。汉唐时以洛阳为东都,故称。
  • 河洛[hé luò]
      1.亦作“河雒”。 2.黄河与洛水的并称。 3.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4.指洛阳。 5.指洛水。 6.河图洛书的简称。 7.亦作“河落”。即饸饹。
  • 闽洛[mǐn luò]
      宋代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首两学派的并称。二程(程颢﹑程颐),洛阳人,朱熹曾侨寓福建之建阳,故称。

洛[luò]字在中间的词语

  • 伊洛传芳[yī luò chuán fāng]
      牡丹的别称。
  • 怨洛神[yuàn luò shén]
      传说晋人刘伯玉妻子段氏生性善妒,只因刘对她称赞过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她便心怀嫉妒,投水而死。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后以“怨洛神”为妒妇的典故。
  • 伊洛之学[yī luò zhī xué]
      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 海洛因[hǎi luò yīn]
      有机化合物,白色晶体,有苦味,有毒,用吗啡制成。医药上用做镇静、麻醉剂。常用成瘾。作为毒品时,叫白面儿。 一种味苦有毒的白色结晶有机化合物,即作为毒品吸食的“白面儿”,主要成分是吗啡。医疗上用作麻醉、镇静药,久之易成瘾
  • 濂洛关闽[lián luò guān mǐn]
      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关”指关中张载:“闽”指讲学于福建的朱熹。
  • 河图洛书[hé tú luò shū]
      1.亦作“河图雒书”。 2.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
  • 热洛何[rè luò hé]
      见“热洛河”。
  • 京洛尘[jīng luò chén]
      1.亦作“京雒尘”。 2.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 热洛河[rè luò hé]
      食物名。以鹿血和鹿肠合制而成。

洛[luò]字在开头的词语

  • 洛尾[luò wěi]
      指安徽省洛河北至怀远县入淮处。
  • 洛川[luò chuān]
      洛水。即今河南省洛河。
  • 洛成[luò chéng]
      梳篦的异名。
  • 洛党[luò dǎng]
      宋哲宗元佑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朝臣三党之一,以程颐为首,主要成员有朱光庭﹑贾易等。因程颐是洛阳人,故称。
  • 洛叉[luò chā]
      梵语。数词。十万。一说为万。
  • 洛英[luò yīng]
      洛阳耆英。
  • 洛宴[luò yàn]
      指周公卜都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之事。
  • 洛女[luò nǚ]
      指洛水女神。
  • 洛龟[luò guī]
      指传说中 大禹 治水时,自 洛水 而出、背负 洛书 的神龟。
  • 洛阳桥[luò yáng qiáo]
      1.指洛阳市天津桥。 2.指泉州之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江上,故亦称“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北宋蔡襄守泉州时建成,并题名为万安渡桥。因造桥工程艰巨,故有海神协助修桥的神话。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丈五尺,后屡有扩建。
  • 洛涧[luò jiàn]
      古水名。又名洛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刘牢之大破前秦苻坚军于此。
  • 洛阳社[luò yáng shè]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 洛社[luò shè]
      1.宋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时组织的诗社。 2.即洛阳耆英会。 3.洛阳社的简称。
  • 洛阳田[luò yáng tián]
      后魏许洛阳官拜雁门太守,其“家田三生嘉禾,皆异亩同颖”,时称“洛阳田”。事见《北史.许洛阳传》。后用以指良田。
  • 洛水[luò shuǐ]
      1.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2.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省北洛河。 3.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一。 4.古水名。一名洛涧。即今安徽省洛河。
  • 洛桥[luò qiáo]
      指洛阳市天津桥。桥在洛水上,故亦称“洛桥”。
  • 洛口仓[luò kǒu cāng]
      古粮仓名。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 洛如花[luò rú huā]
      树名。
  • 洛苑[luò yuàn]
      见“洛阳苑”。
  • 洛闽[luò mǐn]
      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侨居﹑讲学于福建,因有此称。
  • 洛川会议[luò chuān huì yì]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次会议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以及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政治思想基础。
  • 洛生咏[luò shēng yǒng]
      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 洛涘[luò sì]
      洛水边。
  • 洛书[luò shū]
      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
  • 洛阳才[luò yáng cái]
      1.洛阳才子的简称。 2.汉洛阳贾谊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绛灌之属尽害之,终遭贬谪为长沙王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洛阳才”比喻遭贬谪﹑流放之才人。
  • 洛杉矶[luò shān ji]
      美国第三大城市,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重要海军基地和军火工业中心。大市区人口747.8万(1980年)。制造业和金融、贸易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工业还有飞机制造、钢铁、石油加工等。旅游业发达。市区西北部有电影城好莱坞,东南部有迪斯尼乐园。海滨有游泳场。
  • 洛灵[luò líng]
      洛神。
  • 洛蜀[luò shǔ]
      指洛党和蜀党。为宋哲宗时元佑三党中的两党(另一党叫朔党)。
  • 洛阳市[luò yáng shì]
      在河南省西部,陇海、焦枝两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等均建都于此,有“九朝古都”之称。1948年设市。人口132.3万(1995年)。为河南西部重要城市,有洛阳拖拉机厂和矿山机械厂。特产洛阳牡丹。名胜古迹有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
  • 洛都[luò dōu]
      即洛阳。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称。
  • 洛阳生[luò yáng shēng]
      指汉贾谊。
  • 洛阳铲[luò yáng chǎn]
      一名探铲。用以探查地下古物。根据铲头所带的泥土,可以推断地下堆积的情况。该铲为旧时洛阳盗墓者所造,故名。现为考古工作者常用的一种工具。
  • 洛学[luò xué]
      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
  • 洛阳苑[luò yáng yuàn]
      指隋唐时洛阳之内苑。因在宫城之西,故称西苑。又名芳华苑﹑禁苑。周围一百二十六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
  • 洛妃[luò fēi]
      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
  • 洛禊[luò xì]
      古代在洛水边洗濯或宴饮以除灾去邪的活动。
  • 洛师[luò shī]
      洛京。师,京师。
  • 洛花[luò huā]
      洛阳花的省称。特指牡丹。

洛[luò]字的成语

  • 洛阳才子[luò yáng cái zǐ]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巫山洛浦[wū shān luò pǔ]
      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
  • 洛阳纸贵[luò yáng zhǐ guì]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源于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后,豪贵人家竞相抄写,抄写的人很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人话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 长安扇贵。—— 清. 李汝珍《镜花缘》
  • 巫山洛水[wū shān luò shuǐ]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水:洛水之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借指男女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