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学吧>新华字典>诗组词

诗相关字典

诗[shī]字在结尾的词语

  • 全唐诗[quán táng shī]
      总集名。清康熙时彭定求等编。九百卷。收唐、五代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残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时代前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是收录唐代诗歌最完备的总集。
  • 禁体诗[jìn tǐ shī]
      一种遵守特定禁例写作的诗。据宋欧阳修《雪》诗自注﹑《六一诗话》及宋苏轼《聚星堂雪诗叙》所记,其禁例大略为不得运用通常诗歌中常见的名状体物字眼,如咏雪不用玉月犁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禁体诗》。
  • 田园诗[tián yuán shī]
      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描写恬静悠然的情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其开创人和代表作家。他的《归田园居》等诗,歌咏农村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抒写辞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感受,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古希腊的牧歌,也译作“田园诗”。牧歌的创始人是忒俄克里托斯,他的作品歌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 供官诗[gòng guān shī]
      应酬官吏的诗。
  • 六言诗[liù yán shī]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也写有六言诗,但都不传。这种诗体不很流行。今所见六言诗以汉末孔融所作为最早。
  • 迭字诗[dié zì shī]
      动用叠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诗。
  • 屎诗[shǐ shī]
      低劣的诗句。
  • 和诗[hè shī]
      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
  • 裁诗[cái shī]
      作诗。
  • 七言诗[qī yán shī]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源于汉代民间歌谣,至六朝而趋于成熟。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与五言诗同为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形式。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排律等。
  • 半格诗[bàn gé shī]
      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一﹑五二﹑六三有格诗,卷六九为半格诗。宋陆游《古寿人至闻五郎颇有老态作长句自遣》诗:“点诵内篇庄叟语,长歌半格白公诗。”清赵执信《声调谱》引白居易《小阁闲坐》半格诗一首为例,分析某为古句,某为律句,某为齐梁,意在说明半格诗,乃半古半律,为齐梁体的别格。但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
  • 四愁诗[sì chóu shī]
      诗篇名。东汉张衡作。衡借诗寓意,抒发心烦纡郁之情。诗分四章,每章七句,每句七言,初具了七言诗的形式。后用以指抒发忧郁情怀的诗篇。
  • 百年诗[bǎi nián shī]
      1.亦称“百年歌”。 2.乐府诗的一种。晋陆机所创﹐记述从幼小到耄老的状况。
  • 邠诗[bīn shī]
      1.指《诗.国风》中的《豳风》。 2.指《诗.豳风.七月》,全篇八章,章十一句,是《国风》中最长的篇章。
  • 省题诗[shěng tí shī]
      唐宋时进士应省试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叫“省题诗”。
  • 拗体诗[niù tǐ shī]
      1.亦省称“拗体”。 2.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 催妆诗[cuī zhuāng shī]
      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唐诗纪事》卷三五载有唐陆畅《奉诏作催妆诗》。至宋,又有催妆词,读宋吕渭老《好事近》词之四:“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阕”可知。其后文人集中催妆诗词,类为应酬之作,非必成于成婚之夕。
  • 题诗[tí shī]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2.指所题写的诗句。
  • 饮泉诗[yǐn quán shī]
      相传广州附近的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晋广州刺史吴隐之至,为树清廉之风,故意饮之,并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日后为政仍保持清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后遂以“饮泉诗”作为称颂廉吏的典故。
  • 咏诗[yǒng shī]
      吟诗。
  • 绝诗[jué shī]
      即绝句。 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卢 相 多逊 在朝行时,将歷代帝王年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图誌,理体、事务、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絶诗,以备应对。”参见“絶句”。
  • 宝塔诗[bǎo tǎ shī]
      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押韵,后也有增至九字句或九字句以上的。大多叠两句为一韵。
  • 语体诗[yǔ tǐ shī]
      用口语写的诗。
  • 歌诗[gē shī]
      1.咏唱诗篇。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3.泛指诗歌。
  • 雄诗[xióng shī]
      雄伟的诗篇。
  • 杂言诗[zá yán shī]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每句字数不等﹐长短句间杂﹐无一定标准﹐用韵也较自由。后人多有仿作。
  • 七步诗[qī bù shī]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 卦名诗[guà míng shī]
      用《易》卦名入句写成的诗。如南朝梁简文帝《卦名诗》“栉比园花满,径复水流新……莲舟虽未济,分密已同人”即是。其中“比”“复”“未济”“同人”皆《易》卦名。
  • 五言律诗[wǔ yán lǜ shī]
      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格诗[gé shī]
      1.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2.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
  • 四家诗[sì jiā shī]
      “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详“四诗”。
  • 五言古诗[wǔ yán gǔ shī]
      诗体之一。形成于东汉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 乐诗[lè shī]
      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
  • 轴诗[zhóu shī]
      写在卷轴上的诗。
  • 抒情诗[shū qíng shī]
      诗歌的一类。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因其内容的不同,分颂歌﹑哀歌﹑挽歌﹑情歌等。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诗篇
  • 逆诗[nì shī]
      反诗。
  • 赞美诗[zàn měi shī]
      基督教徒赞美上帝或颂扬教义的诗歌。亦泛指对其他事物赞美颂扬的诗歌。 原指颂扬神、英雄和著名人物的诗歌。严格地说是基督教徒用来祈祷的歌曲
  • 三家诗[sān jiā shī]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 吟诗[yín shī]
      1.作诗。 2.吟诵诗歌。
  • 玄言诗[xuán yán shī]
      指魏晋时一些清谈家用老庄言词写成的诗。
  • 六诗[liù shī]
      1.犹六义。 2.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五代齐己《风骚旨格》。
  • 逸诗[yì shī]
      1.指《诗经》未收的古代诗歌。见于先秦经传诸子中的约有数十处,多为零篇残句。 2.谓诗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经收入专集中,由后人发现而辑出者。
  • 描诗[miáo shī]
      谓作诗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 自由诗[zì yóu shī]
      诗体的一种。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 木兰诗[mù lán shī]
      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北朝民歌。有人疑为唐人所作。诗中塑造了一个北国奇女子的形象,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语言刚健明快,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
  • 山水诗[shān shuǐ shī]
      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开创于南朝宋谢灵运,经过谢朓的发展,何逊﹑阴铿等人的创作实践,成为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诗派。唐代王维﹑孟浩然都是山水诗杰出的代表作家。
  • 古诗[gǔ shī]
      ①古体诗。②泛指古代诗等。
  • 删诗[shān shī]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
  • 故事诗[gù shì shī]
      叙事诗的一种。故事性比一般叙事诗强,规模比史诗小,取材广泛。
  • 译诗[yì shī]
      经过翻译的诗歌。
  • 墙头诗[qiáng tóu shī]
      一种宣传性的通俗短诗。多张贴在公开场所墙头,故称。
  • 弦诗[xián shī]
      1.谓配乐唱诗。 2.犹赋诗。
  • 悲愤诗[bēi fèn shī]
      诗篇名。东汉蔡琰作。有五言和骚体两篇。五言一篇全长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乱中被掠于乱兵,流入南匈奴并生有两子,后又被赎还乡的惨痛经历,是汉末大乱中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苦难的生动写照。骚体一篇,后人多疑伪托之作。
  • 短诗[duǎn shī]
      1.篇幅小的诗。2.指宗教经典中的短诗。如:坐着…膝上放着打开的可兰经,吟唱着可兰经中的短诗。
  • 四言诗[sì yán shī]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始于春秋以前的《诗经》等。魏晋以后,五七言诗盛行,作四言诗者渐少。
  • 龙蛇之诗[lóng shé zhī shī]
      见“龙蛇之章”。
  • 邶诗[bèi shī]
      指《诗.邶风》。
  • 口吃诗[kǒu chī shī]
      指用字多双声的诗。
  • 四旋体诗[sì xuán tǐ shī]
      如在回旋体诗中那样频繁出现或在固定间隔中出现叠句的诗。 如在回旋体诗中那样频繁出现或在固定间隔中出现叠句的诗
  • 五字诗[wǔ zì shī]
      即五言诗。
  • 试帖诗[shì tiě shī]
      诗体名。源于唐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 八言诗[bā yán shī]
      每句八字的古体诗。
  • 拆字诗[chāi zì shī]
      用拆字方式作诗。
  • 赋诗[fù shī]
      吟诗;写诗。
  • 诡诗[guǐ shī]
      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
  • 选诗[xuǎn shī]
      指《选》体诗。
  • 散文诗[sǎn wén shī]
      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写法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但注重语言的节奏,有诗的意境。 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文体,写法像散文,不押韵,但注重节奏
  • 白话诗[bái huà shī]
      “五四”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而用白话写成的诗。 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五四以后至1949年所用的称谓
  • 上场诗[shàng chǎng shī]
      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 杂数诗[zá shù shī]
      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 新诗[xīn shī]
      中国诗歌的一种。与“旧体诗”相对。出现于新文化运动中,当时也称“白话诗”。形式上采用与口语接近的白话,并突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最早的作者为胡适。
  • 小诗[xiǎo shī]
      短诗。
  • 刺诗[cì shī]
      讽刺之诗。
  • 以文为诗[yǐ wén wéi shī]
      指唐代文学家韩愈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
  • 十四行诗[shí sì háng shī]
      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每首十四行,有好几种格律。 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每首十四行,有好几种格律
  • 梧叶题诗[wú yè tí shī]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后因以“梧叶题诗”为吟咏闺怨的故实。
  • 朗诵诗[lǎng sòng shī]
      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 清诗[qīng shī]
      清新的诗篇。
  • 打油诗[dǎ yóu shī]
      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 一种不拘平仄韵律、词句诙谐通俗的诗歌体裁
  • 属诗[shǔ shī]
      作诗。
  • 古体诗[gǔ tǐ shī]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 情诗[qíng shī]
      表示爱情的诗。晋张华有《情诗》二首,见《古诗源》卷七。
  • 古调诗[gǔ diào shī]
      指汉魏以来形成的古体诗。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古调”。
  • 野路诗[yě lù shī]
      与传统的诗旨诗法相背的诗。明代对公安派诗的贬称。
  • 三言诗[sān yán shī]
      旧诗体的一种。以三字为句,故名。
  • 泣诗[qì shī]
      晋王裒字伟元。性纯孝。父母殁后,每读《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语,未尝不三复流涕。事见《晋书.孝友传.王裒》。后遂用为典实。
  • 鲍家诗[bào jiā shī]
      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动得鬼亦能唱。后因以“鲍家诗”代称鲍照《代蒿里行》。
  • 悟头诗[wù tóu shī]
      即定场诗。说书人在开场时所念的诗。
  • 小律诗[xiǎo lǜ shī]
      绝句的别称。
  • 百一诗[bǎi yī shī]
      诗篇名。为汉应璩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有三说:
  • 组诗[zǔ shī]
      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几首诗。
  • 毛诗[máo shī]
      相传为西汉初毛亨、毛苌开创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属古文学派。汉代流传于民间,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后三家诗亡佚,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诗》现已成为《诗经》的代称。
  • 回文诗[huí wén shī]
      一种诗体。可以倒着或反复回旋地阅读。如诗句‘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倒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多属文字游戏。
  • 风人诗[fēng rén shī]
      古代民歌的一种。
  • 恋诗[liàn shī]
      表达爱情的诗。
  • 感遇诗[gǎn yù shī]
      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唐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
  • 戒诗[jiè shī]
      1.自我警戒的诗。 2.戒除做诗。
  • 省诗[shěng shī]
      见“省题诗”。
  • 六韵诗[liù yùn shī]
      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 大风诗[dà fēng shī]
      即《大风歌》。
  • 陈诗[chén shī]
      1.采集并进献民间诗歌。 2.指献上诗文。
  • 叙事诗[xù shì shī]
      诗歌的一种。以叙述历史或当代的事件为内容的诗。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
  • 签诗[qiān shī]
      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多写于竹制签牌上﹐贮于签筒内﹐由卜问者抽取﹐而后据诗意附会人事吉凶。
  • 叠韵诗[dié yùn shī]
      用迭韵所做的诗。
  • 敲诗[qiāo shī]
      1.推敲诗句。 2.诗谜的一种。又称打诗宝。
  • 寻诗[xún shī]
      寻觅诗句。
  • 史诗[shǐ shī]
      以叙述历史为内容的长诗,多记述重大史事或英雄传说:长征史诗|荷马史诗。
  • 二韵诗[èr yùn shī]
      即绝句。近体诗首句可不用韵,即使入韵,古人亦不算在韵数之内,故称绝句为“二韵诗”。
  • 八咏诗[bā yǒng shī]
      南朝齐沈约守东阳时﹐建元畅楼﹐并作《登台望秋月》﹑《会圃临东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诗八首﹐称“八咏诗”。亦省称“八咏”。
  • 迭韵诗[dié yùn shī]
      用叠韵所做的诗。
  • 唱诗[chàng shī]
      1.吟诗。 2.宗教用语。吟唱圣歌。参见“唱诗班”。
  • 木客诗[mù kè shī]
      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八:“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王十朋注引赵次公曰:“《寰宇记》所载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似人。而徐铉小说载鄱阳山中有木客,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也,食木实,遂得不死,时就民间饮酒,为诗一章云:‘酒尽君莫酤,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后因以“木客诗”谓山居野人所吟之歌诗。
  • 集字诗[jí zì shī]
      摘取前人诗赋中的字词而凑成的诗篇。
  • 仙诗[xiān shī]
      1.指秦始皇使博士所造的《仙真人诗》,今不传。 2.指晋郭璞所作的《游仙诗》。 3.指扶乩等迷信活动中伪托神仙灵鬼所写的诗。
  • 街头诗[jiē tóu shī]
      印成传单在街头散发或发表在街头墙上的诗,内容多半反映当前的现实问题。
  • 联诗[lián shī]
      联句吟诗。
  • 歪诗[wāi shī]
      指内容﹑技巧低劣或以游戏态度草率而成的诗。也用作自己诗作的谦称。 拙劣的诗,多指嬉戏性的诗作,有时也谦称自己写的诗
  • 三舍人诗[sān shè rén shī]
      指唐之令狐楚﹑王涯﹑张仲素三人的诗集。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 离合诗[lí hé shī]
      杂体诗名。常见之一种是拆开字形合成诗句。实际是文字游戏。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
  • 风诗[fēng shī]
      指《诗经》中的《国风》。亦泛指民歌。
  • 定场诗[dìng chǎng shī]
      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开头所念的诗,通常是四句。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第一次出场时所念的诗,通常是七言四句
  • 十七字诗[shí qī zì shī]
      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 吃语诗[chī yǔ shī]
      一种诗体。字句如吃口令。
  • 四诗[sì shī]
      1.即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汉代传《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称“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两汉时皆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三家诗除存《韩诗外传》外,馀均亡佚。又有鲁人毛亨,亦传《诗经》,称毛《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东汉。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四家对诗义的说明﹑文字的解释,均有所不同,参阅清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参见“毛诗”﹑“三家诗”。 2.《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 3.称《南》(《
  • 挽诗[wǎn shī]
      哀悼死者的诗。
  • 杜门诗[dù mén shī]
      用以表明自己闭门谢客的诗。
  • 六笙诗[liù shēng shī]
      1.亦称“笙诗”。 2.《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这六篇诗都已亡佚﹐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 进诗[jìn shī]
      进献诗章。
  • 律诗[lǜ shī]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 十离诗[shí lí shī]
      诗体的一种。 以十首为限,每首诗题均有“离”字,如“犬离家”、“笔离手”、“竹离丛”之类,因称“十离诗”。
  • 引雏诗[yǐn chú shī]
      指预祝生男的诗。
  • 謌诗[gē shī]
      诗歌。
  • 佹诗[guǐ shī]
      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荀子.赋》:“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杨倞注:“荀卿请陈佹异激切之诗﹐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况的佹诗。

诗[shī]字在开头的词语

  • 诗盟[shī méng]
      诗人的盟会。
  • 诗垒[shī lěi]
      诗人的阵营。
  • 诗舌[shī shé]
      吟诗之口。舌﹐借指口。
  • 诗骚[shī sāo]
      1.《诗经》﹑《离骚》的并称。 2.泛指诗歌。
  • 诗运[shī yùn]
      犹诗风。指诗歌的风骨。
  • 诗心[shī xīn]
      作诗之心﹔诗人之心。
  • 诗词[shī cí]
      1.诗的词句。 2.诗和词。
  • 诗赋[shī fù]
      1.诗和赋。 2.指雅乐。
  • 诗鬼[shī guǐ]
      诗人的鬼魂。
  • 诗辑[shī jí]
      辑录某个作家或许多作家诗篇的书。前者如《人境庐集外诗辑》﹔后者如清吴灏编的《杭郡诗辑》。
  • 诗胆[shī dǎn]
      诗人的胆识。
  • 诗礼[shī lǐ]
      指《诗经》和《三礼》。泛指儒家经典。
  • 诗竹[shī zhú]
      竹名。因叶大而坚厚﹐可代笺写诗﹐故名。
  • 诗乘[shī chéng]
      诗籍﹐诗集。
  • 诗瘢[shī bān]
      诗作中的瑕疵。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有“索诗瘢”条。
  • 诗逋[shī bū]
      诗债。
  • 诗囿[shī yòu]
      诗的园地。
  • 诗燕[shī yàn]
      吟诗作诗的宴会。
  • 诗痕[shī hén]
      带有诗意的景象。
  • 诗宰相[shī zǎi xiàng]
      1.诗人领袖。 2.指杜甫。
  • 诗城[shī chéng]
      藏有丰富诗稿﹑诗集之所在。
  • 诗丐[shī gài]
      喻指作诗无自己的新意﹐只会套袭前人诗作的人。
  • 诗涩[shī sè]
      诗思滞涩。
  • 诗义[shī yì]
      诗的含义。
  • 诗门[shī mén]
      诗人之家。
  • 诗谜[shī mí]
      1.以诗句为谜面的谜语。 2.敲诗。又称“打诗宝”。其法以长四五寸长的纸条﹐摘录古人诗一句﹐而于句中隐去一字﹐注于纸尾﹐以封套笼之﹐不令外见。别配四字﹐与纸尾原字﹐书于句旁。猜者就五字中选择一字﹐选中为胜。
  • 诗歌[shī gē]
      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 诗行[shī háng]
      诗的一行。 诗的一行
  • 诗客[shī kè]
      诗人。
  • 诗图[shī tú]
      1.依据诗意所绘的图。《晋书.文苑传》称顾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为以诗意作图之始。 2.《诗经》的图谱。 3.富有诗意的优美图画。
  • 诗序[shī xù]
      《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诗毫[shī háo]
      写诗之笔。
  • 诗集句[shī jí jù]
      集古人的诗句做成诗。
  • 诗意[shī yì]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4.指作诗的方法。 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富有诗意
  • 诗癯[shī qú]
      见“诗臞”。
  • 诗脾[shī pí]
      诗思。
  • 诗佣[shī yōng]
      专为应酬上官或主人需索而写诗的人。
  • 诗轴[shī zhóu]
      题上诗的卷轴。
  • 诗彩[shī cǎi]
      诗的文采。
  • 诗韵[shī yùn]
      1.诗的韵。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 诗匳[shī lián]
      犹诗箧。放诗稿的小箱子。
  • 诗柄[shī bǐng]
      概括介绍《诗经》诗篇大意的文字。
  • 诗业[shī yè]
      诗歌创作的成就。
  • 诗偈[shī jì]
      1.诗和偈。 2.类似佛家偈颂的诗作。
  • 诗牋[shī jiān]
      1.写上诗的笺纸;供写诗的笺纸。
  • 诗痴[shī chī]
      犹诗颠。
  • 诗谶[shī chèn]
      谓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
  • 诗函[shī hán]
      置于封套中的诗稿。
  • 诗书[shī shū]
      1.《诗经》和《尚书》。 2.泛指书籍。 3.诗作和书法。 4.诗作和书信。
  • 诗墙[shī qiáng]
      即诗壁。
  • 诗官[shī guān]
      古代专事采集诗歌和民风的乐官。
  • 诗狱[shī yù]
      因所作之诗而引起的讼案。
  • 诗草[shī cǎo]
      1.亦作“诗艹”。 2.诗的草稿﹔诗作。 3.诗集的专称。清黄遵宪有《人境卢诗草》。
  • 诗笔[shī bǐ]
      1.诗和散文。 2.写诗的笔。
  • 诗兆[shī zhào]
      谓所作诗的内容成为后来发生的事情的预兆。清王士禛有《池北偶谈.谈艺一.诗兆》。
  • 诗标[shī biāo]
      指独树一帜的诗作。
  • 诗钞[shī chāo]
      诗集选本的名称。
  • 诗才[shī cái]
      做诗的才情。 写诗的能力
  • 诗魂[shī hún]
      1.诗人的精神。 2.诗人的亡魂。
  • 诗天子[shī tiān zǐ]
      喻指诗坛的领袖。唐诗人王昌龄﹑王维和李白都有此誉称。
  • 诗家[shī jiā]
      1.研究《诗经》的专家。 2.犹诗人。
  • 诗龛[shī kān]
      存放诗画的小阁。清法式善家筑诗龛三间﹐人所投赠诗句﹐皆悬龛中﹐因以“诗龛”为室名﹐人称“诗龛先生”。
  • 诗句[shī jù]
      诗的句子。亦泛指诗。
  • 诗集[shī jí]
      辑集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 编辑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
  • 诗室[shī shì]
      诗人所居之室。
  • 诗灵[shī líng]
      犹诗魂。杰出的诗人。
  • 诗势[shī shì]
      诗的风格气势。
  • 诗隐[shī yǐn]
      隐居的诗人。
  • 诗社[shī shè]
      诗人定期聚会做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
  • 诗虎[shī hǔ]
      1.喻作诗能手。 2.用诗句为谜面的谜语。因虎难射中﹐形容谜的难猜﹐故名。
  • 诗局[shī jú]
      为编校﹑刊刻诗集而设立的机构。
  • 诗肩瘦[shī jiān shòu]
      原谓贫寒与苦吟使诗人的肩胛耸起。后形容诗人苦吟。语本宋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之二﹕“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 诗奁[shī lián]
      犹诗箧。
  • 诗记[shī jì]
      两种文学体裁“诗”和“记”的并称。
  • 诗谣[shī yáo]
      歌谣。
  • 诗风[shī fēng]
      诗歌的风格和形式。亦指一定历史时期中﹐诗歌创作的倾向。
  • 诗农[shī nóng]
      指隐居务农的诗人。
  • 诗婢[shī b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按﹐两婢问答﹐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后遂以“诗婢”。泛指能赋诗的婢女。
  • 诗调[shī diào]
      诗的格调。
  • 诗债[shī zhài]
      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
  • 诗袋[shī dài]
      1.即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 2.比喻满腹诗才的人。
  • 诗艹[shī ǎo]
      见“诗草”。
  • 诗料[shī liào]
      做诗的材料。
  • 诗舫[shī fǎng]
      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 诗碑[shī bēi]
      刻有诗作的石碑。 名胜中刻诗的石碑
  • 诗钟[shī zhōng]
      一种文字游戏之作。其方法为任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嵌字﹐或分咏﹐创作五言或七言诗两句﹐以凑合自然﹐对仗工整为上。相传拈题后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作亦不录。故名。见清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 诗抄[shī chāo]
      同“诗钞”。
  • 诗语[shī yǔ]
      诗的语言。
  • 诗课[shī kè]
      作诗的功课。
  • 诗谛[shī dì]
      诗中蕴含的真谛。
  • 诗佛[shī fó]
      1.指唐代诗人王维。 2.指清代诗人袁枚。 3.指清代诗人吴嵩梁。
  • 诗名[shī míng]
      善于作诗的名声。
  • 诗绫[shī líng]
      题上诗的丝织物。
  • 诗侠[shī xiá]
      具豪侠之气的诗人。
  • 诗味[shī wèi]
      诗的意味﹑趣味。
  • 诗教[shī jiào]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封建社会衡量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要标准。
  • 诗师[shī shī]
      诗人。
  • 诗称[shī chēng]
      犹诗名。
  • 诗筩[shī tǒng]
      见“诗筒”。
  • 诗翰[shī hàn]
      诗文手迹。
  • 诗库[shī kù]
      储藏诗稿的库房。
  • 诗人[shī rén]
      1.指《诗经》的作者。 2.写诗的作家。 作诗的名人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 诗景[shī jǐng]
      富有诗意的景色﹐优美的景色。
  • 诗绢[shī juàn]
      题上诗的丝织品。
  • 诗兴[shī xìng]
      作诗﹑吟诗的兴致或情绪。做诗的兴致诗兴大发这种奇景,古时侯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诗兴大发。——《海市》
  • 诗墨[shī mò]
      题诗的墨迹。
  • 诗仙[shī xiān]
      1.指诗才飘逸如神仙的诗人。 2.指唐代诗人李白。由于李白诗‘笔落惊风雨’的独特风格﹐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故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 诗梦[shī mèng]
      如诗一般的梦境﹐美梦。
  • 诗章[shī zhāng]
      1.诗篇。 2.诗的章节。诗篇
  • 诗道[shī dào]
      1.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 2.谓作诗之事。
  • 诗手[shī shǒu]
      指诗人。
  • 诗伯[shī bó]
      诗坛宗伯﹔诗坛领袖。
  • 诗乐[shī lè]
      指合乐的诗歌。
  • 诗力[shī lì]
      1.诗的工力。 2.诗的力量。
  • 诗派[shī pài]
      1.研究《诗经》的流派。 2.诗人的流派。始于宋人“江西诗派”。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又有《江西诗派诗集》的编刊。宋刘克庄有《江西诗派小序》。
  • 诗颕[shī yǐng]
      诗人中之佼佼者。
  • 诗刻[shī kè]
      诗的刻本。
  • 诗舸[shī gě]
      诗人所乘的船。
  • 诗史[shī shǐ]
      1.前人的诗作。 2.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3.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4.诗歌的发展历史。陆侃如冯沅君有《中国诗史》一书。
  • 诗递[shī dì]
      指唱和的诗。
  • 诗狂[shī kuáng]
      狂放不羁的诗人。
  • 诗板[shī bǎn]
      1.亦作“诗版”。 2.题上诗的木板。
  • 诗题[shī tí]
      1.诗的题目。 2.诗的题材。
  • 诗壁[shī bì]
      被诗人题上诗的墙壁﹐或专供诗人题诗的墙壁。
  • 诗穷[shī qióng]
      指文人遭际坎坷﹐生活贫困。
  • 诗颠[shī diān]
      1.亦作“诗癫”。 2.谓读诗和作诗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 诗锦[shī jǐn]
      喻指词藻华美﹑佳句迭出的诗作。
  • 诗贴子[shī tiē zǐ]
      即诗帖。
  • 诗传[shī chuán]
      1.《诗经》的注解。 2.《诗经》的注本。 3.指《诗经》和《春秋三传》。 4.诗的总集。清王昶有《湖海诗传》四十六卷。
  • 诗朋[shī péng]
      诗友。
  • 诗窖子[shī jiào zǐ]
      五代王仁裕的别名。
  • 诗论[shī lùn]
      有关诗歌的评论文章或创作理论方面的著作。
  • 诗勋[shī xūn]
      在诗歌创作上的建树。
  • 诗学[shī xué]
      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 诗宗[shī zōng]
      1.专攻《诗经》而为人们所宗仰的名家。 2.众所敬仰的诗人﹐诗坛泰斗。
  • 诗辞[shī cí]
      诗和辞赋。
  • 诗思[shī sī]
      做诗的思路﹑情致。
  • 诗孙[shī sūn]
      诗人后代。
  • 诗病[shī bìng]
      1.谓好诗成癖。 2.指诗歌声律上的毛病。如蜂腰﹑鹤膝等八病。
  • 诗碣[shī jié]
      诗碑。
  • 诗兵[shī bīng]
      喻指写诗的才能等。
  • 诗雄[shī xióng]
      杰出的诗人。
  • 诗篇[shī piān]
      1.诗的总称。 2.比喻生动而有诗意的事物。
  • 诗眼[shī yǎn]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2.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亦指一篇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诗句。
  • 诗癫[shī diān]
      见“诗颠”。
  • 诗牌[shī pái]
      1.用以题诗的木板。 2.指题上诗的木板。 3.韵牌。刻诗韵上下二平声为纸牌式﹐每韵一叶﹐总三十叶﹐山游分韵﹐人取一叶﹐吟以用韵。见明屠隆《考盘馀事.韵牌》。 4.文人游戏﹐各以牌分取杂字﹐缀成韵语﹐是牌亦曰诗牌。
  • 诗界[shī jiè]
      写作诗歌的人的总体。
  • 诗咏[shī yǒng]
      诗歌。
  • 诗老[shī lǎo]
      对诗人的敬称。意谓老于作诗者﹐作诗老手。
  • 诗苑[shī yuàn]
      犹诗坛﹐诗界。
  • 诗存[shī cún]
      诗的选集。有别集﹐如清鲁一同的《通甫诗存》﹔有总集﹐如清曹庭栋编的《宋百家诗存》。
  • 诗貌[shī mào]
      诗人容貌。
  • 诗律[shī lǜ]
      1.诗歌与刑律。 2.诗的格律。 诗的格式和韵律
  • 诗酒[shī jiǔ]
      做诗与饮酒﹔诗与酒。
  • 诗花[shī huā]
      喻指作诗的激情。
  • 诗謡[shī yáo]
      歌谣。
  • 诗流[shī liú]
      指诗人。
  • 诗启[shī qǐ]
      寄奉所作诗歌的书信。
  • 诗商[shī shāng]
      1.诗章。商﹐通“章”。 2.像商人一样的诗人。
  • 诗札[shī zhá]
      用通信方式互相唱和的诗作。
  • 诗编[shī biān]
      诗集。
  • 诗忌[shī jì]
      作诗的禁忌。
  • 诗帙[shī zhì]
      包装诗稿的封套。
  • 诗情[shī qíng]
      1.作诗的情绪﹑兴致。 2.诗一般的美妙意境。
  • 诗式[shī shì]
      诗论。唐僧皎然撰。五卷。书中对诗歌风格作了分类,重视诗的意境的高远玄妙,轻视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用禅理论诗的方法对后世司空图、严羽的诗论有一定影响。
  • 诗扇[shī shàn]
      题有诗的扇子。
  • 诗颂[shī sòng]
      1.颂扬功德的诗歌。一说﹐诗﹐指仅为徒歌之风﹑雅﹔颂﹐指乐章而兼有舞容者。 2.泛指诗歌。
  • 诗敌[shī dí]
      作诗的对手。
  • 诗杰[shī jié]
      有杰出才能的诗人。
  • 诗致[shī zhì]
      诗情。
  • 诗藳[shī gǎo]
      见“诗稿”。
  • 诗经[shī jīng]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因被列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大多是古代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有不少反映贵族生活和揭露政治黑暗之作。《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为统治者祭祀用的颂歌。诗的产生大致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编定于春秋。形式以四字句(四言)为主,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反覆咏唱的方法。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诗帖[shī tiē]
      写诗的纸片。亦借指诗稿。
  • 诗酒社[shī jiǔ shè]
      作诗和饮酒的集会和团体。
  • 诗哲[shī zhé]
      犹诗圣。
  • 诗说[shī shuō]
      有关诗的论说。如宋姜夔有《白石道人诗说》﹔宋吴陵有《诗说》。
  • 诗体[shī tǐ]
      诗的样式和风格。
  • 诗寮[shī liáo]
      吟诗﹑作诗的小屋。
  • 诗选[shī xuǎn]
      诗的选集。
  • 诗斑[shī bān]
      指因作诗辛苦而生出的花白头发。
  • 诗帐[shī zhàng]
      1.诗的清单。 2.题上诗的帐幔。

诗[shī]字在中间的词语

  • 云间诗派[yún jiān shī pài]
      指明末松江(古称云间)著名诗人陈子龙﹑夏完淳等人形成的诗歌流派。其诗抒陈爱国抱负﹐慷慨悲壮。
  • 钓诗钓[diào shī diào]
      虾的戏称。
  • 赛诗会[sài shī huì]
      比赛诗歌的集会。
  • 李诗谢赋[lǐ shī xiè fù]
      唐李百药工诗,谢偃善赋,故称。
  • 钓诗钩[diào shī gōu]
      酒之别名。言其能激起创作的灵感﹐故称。
  • 送诗篇[sòng shī piān]
      见“送卷头”。
  • 宋诗钞[sòng shī chāo]
      总集名。清代吴之振等编选。编者因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诗抑宋诗之风,特编选此书,以示“宋诗之长”。编成初集一百零六卷,收宋代诗作一万二千余首,选录作家八十四家(目录中列一百家),各家均附小传。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宋诗总集。
  • 无口诗令[wú kǒu shī lìng]
      酒令之一格。清俞敦培《酒令丛钞.雅令》:“各诵古人五七言絶句,通首不得有口字偏旁,误则一口罚一杯;‘袅袅城边柳’﹑‘爆竹声中一岁除’﹑‘锦城丝管日纷纷’。”
  • 古诗源[gǔ shī yuán]
      总集名。清代沈德潜编选。十四卷。收录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七百余首,并有简要评语。编者以为诗至唐代而极盛,古诗又是唐诗的源头,故名《古诗源》。
  • 杜诗韩文[dù shī hán wén]
      唐代杜甫的诗与韩愈的文。谓诗文的典范。
  • 江西诗派[jiāng xī shī pài]
      宋代文学流派。为江西诗人黄庭坚所开创。因北宋末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代表作家有黄庭坚、陈师道、曾{}、陈与义等。论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喜作拗体诗;又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
  • 杜诗韩集[dù shī hán jí]
      指杜甫的诗集与韩愈的文集。
  • 钩诗钩[gōu shī gōu]
      虾的戏称。
  • 郑家诗婢[zhèng jiā shī bì]
      同“郑玄家婢”。
  • 浙西诗派[zhè xī shī pài]
      清诗流派。发端于浙西诗人朱彝尊,形成于清代中叶。重要作家有厉鹗、符曾、汪沆等。作品大多写文人的日常琐事,力求风格“幽新”,喜用僻典和代替字。
  • 行吟诗人[xíng yín shī rén]
      欧洲11-14世纪的一种诗人。最初出现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称为特鲁巴杜尔。主要写作抒情诗,包括情歌、感兴诗、晨歌、暮歌、小夜曲等,多描写爱情。后法国北方也出现行吟诗人,称为特鲁维尔。不仅写抒情诗,还写叙事诗。

诗[shī]字的成语

  • 呵笔寻诗[hē bǐ xún shī]
      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 诗礼之训[shī lǐ zhī xùn]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 即席赋诗[jí xí fù shī]
      即席:当场。当场作诗。比喻才思敏捷。
  • 能诗会赋[néng shī huì fù]
      赋:古文体。指善于写诗作赋。
  • 诗词歌赋[shī cí gē fù]
      文章的四种形式。指作文。
  • 孟诗韩笔[mèng shī hán bǐ]
      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
  • 诗成得袍[shī chéng dé páo]
      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 诗以言志[shī yǐ yán zhì]
      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单向和决心。
  • 酒虎诗龙[jiǔ hǔ shī lóng]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 红叶题诗[hóng yè tí shī]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 诗酒风流[shī jiǔ fēng liú]
      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 诗礼簪缨[shī lǐ zān yīng]
      诗礼:《诗经》和《周礼》,指礼教;簪缨:比喻高官。讲究礼教的高官显宦。
  • 文友诗敌[wén yǒu shī dí]
      敌:对手。文中好友,诗中对手。
  • 酒社诗坛[jiǔ shè shī tán]
      酒社:酒友所成立的团体;诗坛:诗人会聚的场所。指文人墨客相约在一起饮酒作诗的组织。
  • 击钵催诗[jī bō cuī shī]
      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
  • 寄情诗酒[jì qíng shī jiǔ]
      寄:寄托。把感情寄托在吟诗饮酒上。
  • 诗酒朋侪[shī jiǔ péng chái]
      侪:等辈,同类的人。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 诗礼人家[shī lǐ rén jiā]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 诗有别才[shī yǒu bié cái]
      别才:特殊的才能。指诗写得好,表现出作者的特殊才能。
  • 横槊赋诗[héng shuò fù shī]
      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 满腹诗书[mǎn fù shī shū]
      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 诗情画意[shī qíng huà yì]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形容自然景色很美,好像诗、画中的境界我们来到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顿觉心旷神怡
  • 子曰诗云[zǐ yuē shī yún]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 杜默为诗[dù mò wéi shī]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 敦诗说礼[dūn shī shuō lǐ]
      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 燕足系诗[yàn zú xì shī]
      系诗于雁足,靠它传递消息。
  • 沈诗任笔[shěn shī rèn bǐ]
      ①南朝梁沈约以诗着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指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
  • 七步成诗[qī bù chéng shī]
      称人才思敏捷。
  • 诗书发冢[shī shū fà zhǒng]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诗中有画[shī zhōng yǒu huà]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 诗肠鼓吹[shī cháng gǔ chuī]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 诗以道志[shī yǐ dào zhì]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
  • 酒朋诗侣[jiǔ péng shī lǚ]
      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 画中有诗[huà zhōng yǒu shī]
      指画里富有诗意。
  • 诗家三昧[shī jiā sān mèi]
      指作诗的诀窍。
  • 诗礼传家[shī lǐ chuán jiā]
      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 诗朋酒侪[shī péng jiǔ chái]
      侪:辈。在一起写诗喝酒的朋友。